ID: 23710574

13.3《自己之歌(节选)》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66182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3,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自己之歌(节选) 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并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 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三 学习并掌握本诗中所使用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四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读感知 你曾经歌颂过什么?你会歌颂什么?是太阳,是大海,还是高山?那么,你可曾想过歌颂自己?咏叹那不一样的生命之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 教学过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他的诗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之称。 (二)作者介绍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虽然在经济上发展很快,但实际上在欧洲仍处于殖民地的地位。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让美国掀起了一次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了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 教学过程 (三)背景介绍 (四)知识支架 自由诗 自由诗是指诗歌在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开创者,他全面否定了预先规定格律的诗艺传统,坚持诗歌韵律必须源自诗人内心的思想。他的诗完全依据内在情感的起伏调遣诗歌意象和语言,放弃了西方诗歌传统中音节、重音、韵脚等格律要素,每一诗行的字数,每一诗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明确: 二、文本详析 (一)分析《自己之歌》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第一诗节热情讴歌自然万物,赞美大自然创造的完美、精致和灵活神奇。 全诗语句长短不拘,诗节形式灵活,以内在情绪律动自然构建诗歌节奏。 第三诗节以睥睨一切、无所畏惧的勇气展现对万物的召唤,塑造了豪情勃发的超人形象。 第二诗节则转为理性沉思,表现自我与万物的平等互融,凸现出神圣不凡的自我。 (二)朗读全诗,说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明确: 1. 本诗意象纷繁多姿,数量庞大。一、三诗节几乎每句一个意象,犹如电影中的快镜头不断闪现。 2. 这些意象分布范围广阔,既有天上的鹰雕、海燕,也有地上的藤蔓、爬虫,既可庞大如星星、海洋,也可渺小如草叶、蚂蚁,植物、动物、熔岩、怪物、煤、藓苔甚至可食的菜根,一切事物皆可入诗。惠特曼完全打破了此前英美诗歌意象优雅精致的传统,抛弃了历史常见意象,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进入诗歌,渺小的、琐碎的、丑陋的事物,工业化的机器产物等等都能在他诗中找到身影。诗人想象丰富、感觉敏锐,能迅速捕捉事物特质,意象典型生动,表现力强。 教学过程 明确: (三)这首诗的第二诗节篇幅并不长,但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有哪些作用? 第二诗节主要表现“我”与自然万物的融合之美,以及“我”对万物的召唤之能,将自我从现实生活提升至自我存在的层面,实现了诗意上的新开掘。同时,“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一句,引出第三诗节召唤万物的决心和力量的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诗节的冷静理性与第一诗节的热烈赞叹之情、第三诗节坚定刚毅之志形成对比,使诗歌情感节律富有变化,呈现出共鸣的效果。 教学过程 明确: (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