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1767

1.6 探究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147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探究,物体,质量,教学设计
  • cover
6.探究物体的质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理解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了解物体质量不随形状、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科学探究: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能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形态变化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经历探究物体质量是否随形状、状态变化的实验过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科学态度、STSE:培养认真操作和使用天平、实事求是读数的科学态度;在探究中能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接纳他人正确意见完善探究方案;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2.教学难点: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质形态变化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理解物体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变化的本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天平、砝码、镊子、橡皮泥、冰块、杯子、水、打气筒、气球、橘子、蜡烛、火柴、电子秤。 2.学生准备:每组配备一套与教师相同的实验材料(除电子秤外)、记录笔、活动手册。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提问:“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2.引出质量概念:继续提问“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顾《空气有质量吗》一课内容,让学生懂得质量就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探究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学习 1.认识质量 展示物体:教师拿出橘子、装满水的杯子、充满气的气球等物体,提问:“这些物体都有质量吗?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有质量。 讲解概念:教师明确指出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并举例说明,比如一个大苹果比一个小苹果质量大,因为大苹果含有更多的物质。 2.改变物体质量 提供材料:为学生提供结构化材料,包括固体(蜡烛、橘子)、液体(水)、气体(气球内的气体)以及天平。 讨论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变物体的质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实验设计交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如橘子剥皮、倒掉一部分水、放掉气球内一些气、点燃蜡烛等,并借助天平来测量改变前后物体的质量。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思路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完善。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设计改变物体质量,并使用天平测量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 实验小结: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当橘子剥皮、水倒掉一部分、气球放掉部分气、蜡烛燃烧时,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发生了变化,质量也随之改变,都变少了。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时,物体的质量会变吗?从而引入下一环节。 3.质量是否改变探究 再次提供材料:给学生再次提供橡皮泥、冰块、杯子、天平、充有空气的气球等材料。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改变物体的形状,它们的质量会变吗?改变物体的状态呢?” 实验设计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如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让冰块融化成水、改变气球形状但不放气等,改变前后都用天平测量质量。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实验设计,教师给予指导和补充。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实验操作,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汇报与结论: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变化、状态变化而改变。例如,无论橡皮泥被捏成什么形状,其质量不变;冰融化成水,虽然状态改变,但质量不变。 4.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