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热胀冷缩 7 知冷知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 2.科学探究: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 2.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科学家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比如,我们每天听天气预报,里面就会提到气温,这就是用温度来表示天气的冷热状况。 2.介绍科技史:在古代,人们在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例如在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就记载了相关内容。那时候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工具,人们只能凭借经验和感觉来判断。 3.提出问题:大家想想,我们平时是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学习 1.感知冷热 出示实验材料:准备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分别为冷水、温水、热水。 体验活动:请几位同学上台,先把手放入冷水中,感受一下,停留一会儿后拿出来;再把手放入热水中(提醒注意安全,不要烫伤),感受后拿出来;最后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 汇报感受:让参与体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对温水冷热程度的判断是否一样。其他同学也可以分享自己类似的生活经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虽然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这种感觉有时候并不可靠和准确。比如,同样是温水,先把手放在冷水和热水中后再放入温水,感觉是不一样的。 设问:既然感觉不可靠,那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可借助温度计,告诉学生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学习使用温度计 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后来人们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这两个温度点的规定,帮助学生理解。 观察温度计: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支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包括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温度计的量程(它能测量的最高和最低温度范围)和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代表的温度差值)。 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 读写练习:请同学们尝试读出图中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纠正,老师给予指导。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师示范并讲解: 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根据要测量水的大概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比如测量一般的水温,选择0-100℃量程的温度计即可。 手持温度计的上端:演示正确的手持方法,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手持上端,防止手的温度影响测量结果。 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但要避免碰到烧杯的杯壁和杯底,因为杯壁和杯底的温度可能与水的温度不同,会影响测量准确性。 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开始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等待液柱稳定后,眼睛平视液柱的上表面进行读数,并强调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柱面齐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