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常见材料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常见材料》的知识是构建物质认知、理解生活物品构成的基础。本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识别、实践、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品可依据材料类别区分,逐步认识常见材料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四个板块:板块一,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馆场景切入,呈现场馆内多样物品,引导发现物品由不同材料组成,接着学生尝试辨别常见物品的材料,认识生活中布、木头、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类别。板块二,从 “穿、行、用” 日常场景拓展,分析鞋子(不同部位材料)、自行车(车架等材料)、椅子(多种材料组合),理解一种物品可由多种材料构成,感受材料在生活不同方面的应用。板块三,开展 “学习用品材料调查” 实践,学生动手观察、记录身边学习用品的材料,强化对材料的辨别与分类能力,将材料认知从认知层面延伸到实际探究。板块四,以房间整体场景呈现,综合回顾不同材料构建的生活空间,梳理材料认知,同时渗透材料与生活环境营造的关联,还可引导思考材料的选用对生活的影响。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日常穿衣、玩玩具中,已积累材料感性认知,但多零散、模糊,对 “材料分类” 仅停留在表面识别,缺乏系统分类方法与科学概念。二年级学生具有简单观察能力,但观察往往片面、不细致,只关注颜色、形状,忽略材料细节。教学需立足二年级学生 “直观思维强、生活经验足但知识零散、学习能力待培养” 等特征,用直观情境、趣味活动、分层任务,适配其认知节奏,助力有效学习 “认识常见材料” 内容,同时培养科学学习能力与习惯 。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准确识别布、木头、橡胶、塑料、金属、纸、玻璃等常见材料。理解不同材料的特征,建立材料特征与用途的关联认知。 科学思维:观察、分析、比较不同材料,归纳共性与差异。基于材料特征,合理推测新用途、判断物品选材合理性,形成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运用科学观察方法,有序、全面观察物品,准确记录材料信息。能迁移观察方法到其他物品,表述观察发现与材料分析。 态度责任: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展现探究热情。主动倾听、乐于分享、尊重同伴观点。关注生活材料,增强对生活与科学联系的感知。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布料、木材、金属等),描述其基本特征。 难点:准确辨认物品的组成材料,理解 “多种材料组合能优化物品功能”。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体育馆物品大发现能建立 “材料与物品” 关联认知能基本能不能常见材料大探秘能理解 “特征决定用———能基本能不能鞋子及拓展物品观察能深化 “材料适配性” 认知能基本能不能文具材料大统计能巩固材料认知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体育馆物品大发现教师活动1 1. 讲述长江三峡的建成与材料关系。 2. 讲述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 3. 讲解物体与材料之间关系。 物体: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比如篮球、教室的地板、身上的衣服、家里的杯子…… 材料:做成物体的原料,像橡胶、木头、布料、玻璃、塑料…… 就像搭积木一样,材料是积木,物体是搭好的造型。 4.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观察体育管里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教师小结:玻璃、金属、橡胶、布、木、塑料、纸等都是常见的材料。学生活动1 学生阅读资料: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综合效益广泛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素有大坝 “无坝不裂” 的魔咒。为了实现大坝的高质量建设,三峡工程建设者们在材料上下足功夫。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