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本课重点 一角:高山族和满族; 两角:朝鲜族和土家族; 五角:苗族和壮族 一元:侗族和瑶族; 两元:维吾尔族和彝族; 五元:藏族和回族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形象篇 你认识这些少数民族吗? 背面文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文字篇 你认识这些文字吗?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历史因素 历史上中央政权是如何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 汉朝 唐朝 设立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 设安西都护都护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 元朝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分别管理西域和西藏 清朝 设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分别管理西藏和新疆 现在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分布特点: (1)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大边疆地区,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综合各方面因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了历史和现实的最佳选择!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现实因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等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提出 5个自治区 30个自治州 120个自治县(旗)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知识讲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1)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