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7644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课件(共24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61531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六,24张,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又是一年秋天,稀稀疏疏的叫人不禁感慨,都说“自古文人多悲秋”,可偏偏有位诗人却不以为然,让我们欣赏他的作品,看看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吧。 秋词 唐·刘禹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有感情诵读诗歌。 2 借助赏析和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3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重点 难点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xíng)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诗歌反映现实,简洁明快,善用比兴,情调上独具格。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写作背景 本诗是诗人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唐永贞元年(805),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资料补充 王叔文,善围棋,曾任太子侍读,联合王伾、刘禹锡及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即“永贞革新”。 改革主要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改革因为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王叔文先是被贬,然后遭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而柳宗元和刘禹锡等骨干力量,均被逐出京城,贬去边远州县闲置,且“永不量移”,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常识回顾 近体诗 律诗 绝句 五言 七言 1.押韵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2.对仗要求不严格; 3.句数固定,只有四句。 解题 秋词 《秋词二首》是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整体感知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liáo zhāo xiāo 精研诗歌 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对秋天的态度和作者对秋天的态度作对比。 2.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3.下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尽管此刻前途渺茫,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也采用了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和高扬精神以及开阔胸襟。 《秋词》第一、二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鉴赏 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诗人以“鹤”自喻,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此刻遭贬谪的刘禹锡借“鹤”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意象 鹤 比喻隐居贤士,象征高洁。   隐逸与自由,常以“困笼之鹤”来喻指自我深陷困境,感叹在官场藩篱中身不由己的命运,流露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离愁别恨 昂扬向上的生命情感 诗歌鉴赏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字有“推开”之意,在本句中,生动地描绘出了孤鹤在晴空中奋力向上、推开云层的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那只鹤就在眼前冲破云霄。 这一动作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其实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象征着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