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18579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425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期,试题,语文,考试,期末,1月
  • cover
按秘密级事项管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测试 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老子的“无为”思想广受世人关注。但是,世人对“无为”思想的内涵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人认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加干预;有人认为“无为”就是“不为”,即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后面这种观点视“无为”为逆来顺受的代名词,把“无为”思想庸俗化了。 要正确理解“无为”思想的内涵,还得追根溯源,回到《老子》中去。 “无为”是一种自然观。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这段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争夺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己到来,坦然而善于谋划。他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段话的意思是:使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是天道崇高的德行。 天道对万物“不争”“不言”“不有”“不宰”,是无为的;天道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因而也是有为的。可见,“无为”是一种自然观,老子已经认识到万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受外力支配;人作为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这些规律,不可盲目干预。 “无为”是一种人道观。人道就是“统治之道”。从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就可看出他遵奉的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统治之道。在这种社会里,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人们没有贫富之分、地位之别,关系和谐;没有严苛的政令,人们丰衣足食,自得其乐。这种社会不治而大治。 从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也可以看出,他把“无为”看作一种统治之道。最好的统治策略莫过于避高趋下,功成不居。统治者甘于把自身利益置于百姓利益之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统治目的。诚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统治者“下之”“后之”,老百姓才会真正拥戴他。老子的这种驭民之术,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治人之道,体现了对民众利益的尊重,是朴素的民主意识在治国方略方面的体现。 “无为”还是一种处世的策略和一种人生修养的境界。老子从春秋后期一连串的贵族倾轧事件中总结出了盛极必衰、刚强易折的规律。他认为身居高位容易倾覆,身处下位可保平安;急功近利会劳形伤神,功成身退才能最终不败。他反对在人际交往方面一味求取“高”“上”“强”,而提倡“柔弱”处世,“卑下”处世。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他认为与人相处应韬光养晦,采取退让的策略。这种人际交往策略看似“无为”,实则置对方于荣显的地位,使对方易于犯错,更早地由盛转衰。这种以静制动、欲擒故纵的人际交往策略,就是“无为”。 当以“无为”的处世策略行事,仍难以适应险恶的社会环境时,老子把“无为”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的境界进行追求。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众人熙熙攘攘,追名逐利;老子淡泊宁静,追求“无为”,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的实质是:自觉地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以退让不争的方式行事,取得不争而争、无为而为的效果。“无为”绝不等同于不为,“无为”实际上指“无为而无不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为”就是“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