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0478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共15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64211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八年级,统编,历史,下册,2025--2026,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导入新课 满族 朝鲜族 哈萨克族 民族知识小竞赛 以上分别是哪个民族? 学习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家国情怀: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及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新知讲解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含义 新知讲解 3.提出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新知讲解 4. 5个民族自治区 新知讲解 5.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知讲解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新知讲解 2.举措及成效 (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新知讲解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知讲解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知讲解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新知讲解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课堂小结 民 族大 团 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 再 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