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449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1)

日期:2025-10-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1次 大小:958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酝酿,爆发,学案
  • cover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学案 [课标要求]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INCLUDEPICTURE "\\\\张红\\f\\2015幻灯片原文件\\同步\\高二下\\创新设计\\(历史)人教版 选修2\\预习导学.TIF" \ MERGEFORMATINET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 (1)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维持其专制统治。 (2)内容:改革官制、兵制、学制,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 (3)评价 ①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变革。 ②在实施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2.预备立宪 (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2)结果:成为一种骗局,统治更加孤立。 [名师点拨]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 出卷网容大体出自戊戌变法,但实质却不一样。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民主革命的兴起 (1)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人物:章炳麟、陈天华、邹容。 ②内容: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2)革命组织的建立 ①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政党: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将其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民主革命的发展 (1)革命党人与保皇派论战,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党发动一系列起义,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3.民主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 4.民主革命的结果:成立中华民国,清王朝结束。 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1.列强干涉中国革命 (1)武昌起义后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扶植袁世凯。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袁世凯夺权。 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接任。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 (2)功绩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众多的志士仁人显示了可贵的斗争精神。 ③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名师点拨]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INCLUDEPICTURE "\\\\张红\\f\\2015幻灯片原文件\\同步\\高二下\\创新设计\\(历史)人教版 选修2\\L3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张红\\f\\2015幻灯片原文件\\同步\\高二下\\创新设计\\(历史)人教版 选修2\\课堂讲义.TIF" \ MERGEFORMATINET 主题一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1.“新政”客观上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出卷网资产阶级队伍也得以发展,国外的资产阶级新思想也大量涌入,这都进一步加速了清朝反动统治的瓦解,加之“新政”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使阶级对抗加剧,也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①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②都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 ③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 ④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不同点 ①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②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 ③目的和性质不同; ④三次运动的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 ⑤就影响而言,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INCLUDEPICTURE "\\\\张红\\f\\2015幻灯片原文件\\同步\\高二下\\创新设计\\(历史)人教版 选修2\\探问题.TIF"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