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教学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歌曲导入 展示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 让学生猜一猜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字。 以人民币图案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的重要性,进而顺利导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通过周恩来总理的一段话,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请学生思考:历史上中央政权是如何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的? 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现在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又是如何。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回归旧知,加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连贯性。 教师呈现我国民族分布地图,使学生们思考我国现在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通过读图回答该问题。既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因素,又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师重点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是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重点解读后再提问,加深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提出 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加强学生的时间概念。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师直接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地区。其次呈现地图,让学生说一说五大民族自治区的分布情况和确立的时间 学生主动作答。 这部分主要需要学生掌握五大自治区。通过地图来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加强时空观念。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教师呈现一段史料,让学生根据史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学生根据史料分析并回答。 培养学生一定的史料运用能力。 总结过渡:少数民族在政策上有了保障,那么他们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呢? 知识讲解二、共同繁荣发展 1.实施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 教师呈现三张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说明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学生直观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 图片呈现,既直观,又便于学生培养读图能力。 2.实施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教师直接讲授实施共同繁荣发展在政治上的措施和意义,并呈现相关图片。 直接讲解,便于学生接受。 教师请学生回答实施共同繁荣发展在经济上的两点措施,最后再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概括和提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呈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现在的西藏与旧西藏之间的对比,请学生回答实施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措施有什么意义。 学生观察图表后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之快、变化之大。 教师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概括和提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直接讲授实施共同繁荣在国家战略上的措施及意义。然后列举青藏铁路通车及其意义。 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实施共同繁荣的具体措施及意义 对本目知识进行一个总结,便于学生直观了解。 随堂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