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698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6)

日期:2025-10-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4次 大小:2782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学案
  • cover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巧建结构 自主探究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_____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重点是_____,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答案:冯太后 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填表 措施 实施原因 内容 作用 影响 制定_____,整顿吏治 改革前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俸禄由统一筹集,按_____高低发给官吏;惩治贪污 使吏治有所好转 _____成为北魏经济的主要成分,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改革与健全,加强了_____,巩固了_____,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推行均田制 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_____,增加_____ 按一定的标准,将_____控制的土地分配给_____耕种,土地不得_____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无主荒地,大片荒地开垦,积极推动了_____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_____的推行,强化对_____的控制 _____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_____”的人充当 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完善,保证了_____  推行新的_____ 原先赋税制度混乱,农民负担较重 _____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从事_____的人口增多,国家租调收入增加 答案:措施:官吏俸禄制 租调制 实施原因:农业生产 赋税收入 均田制 地方 内容:国家 级别 国家 农民 买卖 五家 ?强谨? 一对夫妇 作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 国家管理 统治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孝文帝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答案:今山西大同。洛阳。 2.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北魏都城平城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上,不便于对中原地区统治的加强,改革阻力较大;经济上,平城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受到北方柔然族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经略中原困难。 3.在迁都的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措施?什么时间正式迁都? 答案:设计“南伐”。495年。 三、移风易俗 1.目的: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____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_____汉族先进文化。 答案:典章制度 积极接受 2.措施 (1)易服装: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_____。 (2)讲汉话:孝文帝宣布汉语为“_____”,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_____”。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参照汉族_____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_____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_____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都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_____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 答案:(1)汉装  (2)正音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门?阀 (4)汉人 利益 (5)洛阳 邙山 3.影响 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B.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C.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D.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答案:D 能力提升 说一说 你能说出孝文帝改革分为几个阶段吗?其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新制,第二阶段是推行汉化政策。 想一想 如何理解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四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俸禄制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和租调制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障俸禄制的实行,也为三长制的推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 想一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