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8260

好题讲练(含答案)(5份打包)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2664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好题,讲练,答案,5份,打包,统编
    好题讲练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考点概述] 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和表现主题的最重要载体。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设计题目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小说内容和分析鉴赏艺术手法的试题。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不外乎三种题型:情节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本练主要讲解情节作用题的答题技巧。 [好题示例] 小说《百年孤独》中描写丽贝卡有吃土症的文字,有何作用? _____ 丽贝卡喜欢吃土,却不喜与人交流,“吃土”正是她孤独的表现,她通过这种行为来抗拒孤独。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百年孤独》中,丽贝卡没有布恩迪亚家的血统,是一位孤儿,是布恩迪亚家的养女。她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幼小的她没有了家人,被几位皮草商人带着到了一个陌生的家里,除了带来的一个小衣箱、一把绘有彩色小花的小摇椅,再就只有装着父母骨殖的帆布口袋,其他一切都那么陌生。她甚至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自己该如何去做?只有在泥土和墙皮的滋味中,在摇椅的角落里,她才能感受到安全和熟悉。所以说“吃土”正体现了她的孤独和恐惧感。 [方法指津] 情节作用思考的“2方面(5角度)”: 1. 内容方面 (1)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3)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4)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 结构方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浪的怪老头① 聂赫留朵夫站在渡船边上,眼睛望着宽阔湍急的河水。两个形象在他的头脑里一交一替出现着:一个是垂死的克雷里卓夫②,他满脸怒容,脑袋被大车颠得直摇晃;一个是精神抖擞地同西蒙松一起在路边走着的卡秋莎。一个形象使他沉重而悲伤,那就是濒临死亡而不愿死去的克雷里卓夫。另一个形象是生气勃勃的卡秋莎,她获得西蒙松这样好人的爱,走上了稳当可靠的善的道路,这本是件喜事,但聂赫留朵夫却觉得难受,而且无法克服这样的感觉。 城里教堂的大铜钟敲响了,颤动的钟声荡漾在水面上。站在聂赫留朵夫身旁的马车夫和所有赶大车的一个个脱下帽子,在胸前画了十字。只有站在栏杆旁的一个个儿不高、头发蓬乱的老头儿没有画十字,只是抬起头来,眼睛直盯着聂赫留朵夫,而聂赫留朵夫起初并没有注意到他。这老头儿身穿一件打过补丁的短褂和一条粗呢裤,脚蹬一双补过的长筒靴。他的肩上背着一个不大的口袋,头上戴着一顶破皮帽。 “老头子,你怎么不做祷告?”聂赫留朵夫的马车夫戴上帽子,拉拉正,问他说,“莫非你不是基督徒吗?” “叫我向谁祷告?”头发蓬乱的老头儿生硬地还嘴说。他说得很快,但每个字都说得很清楚。 “当然是向上帝啰。”马车夫含嘲带讽地说。 “那你倒指给我看看,他在哪儿?上帝在哪儿?” 老头儿的神气那么严肃坚决,马车夫觉得他是在同一个刚强的人打交道,有点心慌,但表面上不动声色,竭力不让老人的话堵住自己的嘴,怕在那么多人面前丢脸,就连忙回答说:“在哪儿?当然是在天上。” “那你去过那儿吗?” “去过也罢,没去过也罢,反正大家都知道该向上帝祷告。” “谁也没在什么地方见过上帝。那是活在上帝心里的独生子宣告的。”老头儿恶狠狠地皱起眉头,急急地说。 “看样子你不是基督徒,你是个洞穴教徒。你就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