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28509

2《落花生》 课件+读写结合教学设计+学习单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27324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落花生,课件,读写,结合,教学设计,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二、目标分析: 1.其实就是“借物抒情”。 2.此单元目标的目的不是了解“借物抒情”,而是了解“方法”,怎么借?如何抒?从单元中的每一课中,了解借物抒情的多种方法,生成借物抒情的路径。 3.了解到程度是“初步”,整个小学的第三阶段就是要学会具体,细腻且真实地抒发情感。所以在步入第三阶段的第一单元,它的要求是“初步”就很明确了。 环节一:抒了什么情? 1.读全文,找抒情的片段; (第十、十二、十三自然段) 2.本课的情感,或者说人生道理,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呢? (预设:聊天、对话、边吃边聊……) 3.到底抒了什么情呢? (预设:做人要踏实、朴实、做好人、低调、默默无闻、不讲体面……) 4.到底爸爸是在抒情还是在讲道理呢?再次齐读十二、十三自然段,教师范读,可以多读几遍,而且要富含情感; 5.这就是爸爸对我们的希望啊,当一句话中,包含着对他人成长的希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道理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了,多读几遍,体会情与理的融合; (注:情在理中,有理则有情。新课标下,一定要从逻辑升级到思辨,这种“什么是情理交融”的思考过程,就是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过程化体现,而过程之后的结果,就是核心素养的具象化。但凡思考,无论有无结果,都是核心素养的升级。) 环节二:抒情的效果怎么样? 1.找一找,文中写到抒情效果的是哪一段话? (第十五自然段: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上。) 2.增补资料:许地山的信息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3.许地山的笔名就是“落华生”,可见,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大不大? 4.为什么“边吃边聊”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老师专门把你叫过来,当面告诉你们不能这样,效果却很差,为什么呢?回读原文,找原因; a.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b.可以说,为了这次的收获节,母亲在内的所有人都在努力,这是我们所有人努力的结果,从买种子开始,一直经历了翻地,播种,浇水,持续几个月!作者这是在记录一次家庭聚会的产生,所以,借物抒情可不是单单把物描写一遍就可以了,一定要记录事情,也就是叙事; c.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d.文中说父亲难得来一次,补充作者父亲的资料; (许南英,我国近代台湾省的爱国诗人。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许南英毅然投笔从戎,统领兵丁扼守台南,抗击日寇入侵。自甲午战争许南英四十一岁起,就被迫离乡,长期以来,有家不得回归,四处飘泊。) 额外的备课感悟:果然,一个好的情感体验源于生活,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源于生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最浓厚的土壤,便是亲情,现在的学生看似幸福,实际上物质生活满足,精神世界却极其空虚匮乏,而这种空虚,根本上源自他们静不下心来去“品”,只是想当然地接收亲人的爱,却没有想过“品一品”。不仅如此,当代社会的好处在于,大多数的父母都在,看似都在陪伴孩子,但给予他们的爱是很空洞的,如果任何父母都能像许地山的父母一样,生活中到处都是“仪式感”,即使是吃个花生,也是母亲带着孩子完成一整个“项目”,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所以,一定要珍惜生活的细节体验,珍视父母的亲情体验。 环节三:对比思考,抒情方法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