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家里的物品》教案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人类活动与环境 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与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②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12.1 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①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认识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知道有些材料可以有多种用途。 2.科学思维 观察比较材料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材料的外在特征,对常 见物品进行分类。 3.探究实践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材料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对这些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能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 4.态度责任 (1)在依据材料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2)在交流分类结果的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材料种类对常见物品进行合理分类。 难点:能判断组合材料物品的主要构成,并理解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分类记录单、分类贴纸、材料卡片、若干家用物品 教师:学生分组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1.出示古代与现代坐具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的变化。 2.随着材料的改进,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引入课题:家的物品。 观察图片,说出古代与现代坐具的差异;描述身边使用的材料,如木桌、玻璃窗等;交流生活中的物品所用的材料及其特点。 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引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探索 (一)它们用什么材料做的? 1.介绍常见的材料,讲解常见材料的种类及用途。 2.组织学生对带来的材料进行汇总、编号、观察、交流。也可教师准备好教科书配套的材料进行分发。 3.组织学生说出这些物品的材料。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品和材料的关系。 (二)按材料给物品分类 1.指导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对一些多种材料组成的物品,明确填写方式。 2.组织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分类结果。 观察物品并判断物体所用的材料。 对物品进行汇总、编号、观察、交流。 预设 我们判断它是金属因为它很坚硬,还有金属光泽。 多种材料组合成一个物品,一种或多种材料做同一个物品,一种材料也可以做多种物品 明确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进行分组观察,填写记录单。有不同意见,单独保留。 展示分类记录单并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判断力。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物品和材料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表达、倾听能力。 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问题。 1. 我们的分类和其他同学的分类有什么不同? 2.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造房子,也可以用来制造常用餐具? 3.进一步提问,以不锈钢在建筑上和餐具上的应用,思考同一种材料在不同使用情境下,要求是否一样。 小组回顾本组分类依据,清晰表达所选标准,观察他组展示并提出差异。 列举既见于建筑材料又出现在餐具中的材料思考材料的功能并非单一的。 思考材料在不同情境下的性能和需求需要对应。 引导思考材料用途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表达和倾听能力。 初步理解相同材料因用途不同加工要求也不同。 拓展 1.收集材料,为下节课做准备。教师指导材料收集的要点。 2.了解建筑家居材料的可能的危害。 了解我们要为“造房子“准备材料“。明确材料收集的要求和规范。 阅读课件信息,结合生活经验,判断哪些材料有安全隐患;分组讨论并记录不适合建房子的材料及原因。 延展至实际生产和生活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