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32888

第2课 动物的身体 第2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887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课,动物,身体,课时,教案
  • cover
第2课 《动物的身体》教案(第2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冀人版科学教材第一单元 “奇妙的身体” 第 2 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人体结构之后,对生物身体结构的拓展学习。课程以 “观察与比较” 为核心,通过探究不同类群动物的身体组成、特殊器官功能及分类特征,帮助学生建立 “生物身体结构与环境适应” 的初步认知。 教材选取哺乳动物、昆虫、鱼类等常见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 “观察记录身体组成”“探究鱼的感知方式”“制作脊椎模型” 等活动,将抽象的动物分类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验。既延续了 “从整体到局部” 的观察方法,又渗透了 “多样性与统一性” 的科学观念,为后续学习植物结构、生态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 (1)认识鱼的侧线能感知水体震动,知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初步区别。 (2)了解不同动物的特殊感知系统(如蝙蝠的回声定位、蚯蚓的皮肤感知、鹰的远距离视力等),知道这些结构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特征。 2.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推测侧线的功能,培养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思维。 (2)能通过对比不同动物的感知方式,归纳动物适应环境的共性规律。 3.探究实践 (1)能动手制作脊椎模型,通过操作理解脊椎 “分节” 对运动灵活性的意义,掌握简单模型的制作方法。 (2)能参与 “探究鱼如何感知环境变化” 的实验,学会控制变量(如两条鲫鱼的对比、凡士林的使用),并规范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表格) 4.态度责任 (1)激发对动物世界的探究兴趣,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2)树立 “爱护动物、尊重生命多样性” 的意识,理解生物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鲫鱼侧线的功能(感知水体震动和环境变化),理解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难点:掌握 “提出假设 — 设计实验 — 验证结论” 的科学探究方法(以鱼的感知实验为例)。 【教学准备】 教师:鱼的侧线示意图、脊椎模型成品,鲫鱼、鱼缸、凡士林、滴管、计时器等实验材料。 学生:鱼的感知实验记录表、制作脊椎模型材料(线绳、木珠、金属垫圈)、水彩笔、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1. 出示鲫鱼图片或视频,提问:“大家见过鲫鱼吗?谁能说出它身体外部有哪些器官?” 2. 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标注鲫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和侧线,重点突出 “侧线”,追问:“这些器官各有什么作用?鲫鱼是靠哪个器官感知环境变化的呢?” 1. 观察图片,回忆生活经验,说出鲫鱼的外部器官(如鳍、眼睛、嘴巴等)。 2. 对 “侧线的作用” 产生好奇,进入思考状态。 1. 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聚焦 “侧线的功能”,为后续探究铺垫。 探究与发现 探究三:鲫鱼的侧线功能 1. 引导学生做出假设:“猜一猜,鲫鱼可能靠什么器官感知水体震动?”(提示学生关注 “侧线”) 2. 讲解实验方案: - 材料:两条鲫鱼、鱼缸、凡士林、刷子。 - 步骤:① 拍打水面,观察鱼的反应;② 给鱼的侧线涂抹凡士林;③ 再次拍打水面,观察反应。 3.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轻拿轻放鱼,实验后清理凡士林,爱护动物。 4.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巡视指导,提醒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5.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涂抹凡士林前后,鱼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 拓展延伸:动物的特殊感知系统 1. 提问:“除了鲫鱼,其他动物有哪些特殊的感知方式?” 2. 展示图片或短视频(蝙蝠、蚯蚓、鹰、灰雀、蝰蛇、凤头麦鸡、警犬),介绍其感知能力: - 蝙蝠:回声定位;蚯蚓:皮肤感知光线和温度; - 鹰:远距离视力;警犬:灵敏嗅觉等。 3.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特殊能力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