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感知思念的情感。 3.探究诗歌的主题,学习诗歌的写法。 “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hàn dàn)、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作圣洁之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它的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它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年文人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也不是有机构成的诗集。这19首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则是文人模仿民歌所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无名诗人 萧统:梁昭明太子。 《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地位: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五言之冠冕”。 清陈祚明《采菽堂诗话》:“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知人论世 二、背景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主要抒写游子仕途失意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 教学过程 内容上: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善于运用比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刘勰《文心雕龙》称为:“五言之冠冕。 ” 钟嵘《诗品》:“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 三、初步感知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教学过程 (一)重点字词 三、初步感知 5.旧乡:故乡。 6.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7.同心: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8.终老:终生。 教学过程 (一)重点字词 教学过程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但是想到丈夫远在天涯,悲从中来,不禁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感叹。 教学过程 (二)理解诗意 这时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幅画面: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这个飘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教学过程 (二)理解诗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香草。 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四、文本详析 (一)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教学过程 1.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2。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明确: (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