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小蝌蚪找妈妈 一、字词积累 1. 识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 蝌 kē 虫 左右结构 蝌蚪 迎 yíng 辶 半包围 欢迎 蚪 dǒu 虫 左右结构 蝌蚪 嘴 zuǐ 口 左右结构 嘴巴 脑 nǎo 月 左右结构 脑袋 龟 guī 刀 上下结构 乌龟 袋 dài 衣 上下结构 口袋 披 pī 扌 左右结构 披风 灰 huī 火 半包围 灰尘 蹲 dūn 足 左右结构 蹲下 甩 shuǎi 丿 独体结构 甩开 肚 dù 月 左右结构 肚子 活 huó 氵 左右结构 生活 鼓 gǔ 鼓 左右结构 打鼓 腿 tuǐ 月 左右结构 大腿 2.写字 3.词语理解。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文中是小蝌蚪生活的地方。 脑袋:指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的最前部分,文中形容小蝌蚪的头部。 甩动:挥动;摆动,如文中“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 捕捉:捉;抓,青蛙会捕捉害虫。 欢迎:高兴地迎接,表达友好的态度。 鼓着:高高凸起,文中“鼓着大眼睛”描绘出青蛙眼睛的形态。 4.多音字 教:jiāo(教书、教给) jiào(教育、教师) 哪:nǎ(哪里、哪样) na(天哪) né(哪吒) 5.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摆动 — 晃动 连忙 — 急忙 雪白 — 洁白 快活 — 快乐 反义词:宽 — 窄 长 — 短 雪白 — 乌黑 快活 — 难过 6.词语搭配 动词 + 名词:捕捉害虫、披着衣裳、鼓着眼睛、甩着尾巴 形容词 + 名词: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二、句式分析 1.修辞手法 拟人:赋予小蝌蚪和青蛙人的行为和情感,如“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生动展现青蛙的形象,让故事更有趣味性。 比喻:“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虽未使用明显比喻词,但通过形象描写,将小蝌蚪的外形生动呈现,暗含比喻效果。 2.句式特点 陈述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以陈述的方式讲述故事的发展,简洁明了。 疑问句:“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青蛙妈妈,您把我们忘了吧?”,通过小蝌蚪的提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展现出小蝌蚪急切寻找妈妈的心情。 三、内容结构 1.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先误把鲤鱼阿姨、乌龟当作妈妈,最终找到青蛙妈妈,并逐渐成长为青蛙的故事。 2.段落划分 第一段:介绍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描述了它们的外形和生活状态。 第二段:小蝌蚪向鲤鱼打听自己的妈妈,鲤鱼告诉它们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第三段:小蝌蚪遇到乌龟,误以为乌龟是妈妈,乌龟说明它们的妈妈头顶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第四段: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青蛙妈妈带领它们一起去捉害虫。 第五段:小蝌蚪变成了青蛙,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3.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要像小蝌蚪一样,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还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四、表达技巧 1. 写作手法 描写:对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等形象进行外貌、动作描写,如“小蝌蚪游哇游”“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使形象生动鲜活。 叙述:以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清晰地叙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整个过程,情节连贯,易于理解。 2. 表达效果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满童趣,运用拟人等手法,让故事更具吸引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轻松理解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五、拓展延伸 1. 相关知识 青蛙的生长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青蛙的生活习性: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活动,主要以害虫为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