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峨眉山月歌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 24 岁时所作。当时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准备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他从清溪出发,乘船沿长江而下,途中看到峨眉山的月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既有对家乡的不舍,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杜甫年轻时在长安经常见到他,那时正是唐朝最繁华的 “开元盛世”。58 岁时,杜甫因安史之乱逃难到江南(今湖南一带),意外重逢李龟年。此时唐朝已衰落,两人都历经沧桑,杜甫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满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作者简介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尤其擅长写边塞诗。 他的诗多描写边疆的风光和战士的生活,风格苍凉悲壮,充满感染力。 创作背景 受降城是西北边疆的一座城堡(今宁夏一带)。这首诗是李益中年时在边疆任职时所作。一天夜里,他登上城楼,看到月光下的沙地像雪一样洁白,又听到远处传来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边塞战士对家乡的共同思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717~769),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岑参因边塞生活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亦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这些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其边塞诗代表作有《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等。 创作背景 “九日” 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代有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的习俗。此诗写于岑参随军队行军途中,恰逢重阳节,军中无菊可赏、无酒可饮,他身处战乱中的边疆,想起往日在长安故园过重阳节的情景,又牵挂沦陷的长安,遂写下这首诗,抒发思乡之情与忧国忧民之心。 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要是唐代诗人有朋友圈,他们的‘秋日动态’会是什么样? 今天有四位诗人‘发帖’了 ——— 李白晒峨眉山月、杜甫晒江南落花、李益晒边塞沙月、岑参晒战地秋菊。 他们的‘帖子’短短四句,却藏着复杂的心情。 今天我们继续当“古诗侦探”,解锁他们的情感密码。 探究活动(一)———填写诗人情报档案 诗人 / 项目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情报 1: 诗人当时几岁? 约 24 岁 年轻人,刚出道闯荡 58 岁 晚年,历经战乱 中年 边疆任职,驻守军营 约 40 岁(中年,随军行军) 情报 2: 诗人在哪? 四川清溪→三峡的船上 江南(湖南,逃难途中) 西北边疆受降城 边疆行军途中 情报 3: 发生了什么事? 第一次离开家乡 赴外地闯荡 重逢旧友李龟年 忆往昔盛世 夜登城楼,闻芦笛声 重阳节想登高, 无酒无伴,念故园 情报 4: 诗人心情怎样? 有点想家,但更兴奋 悲伤、感慨 孤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