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卷(四)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变化,促使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错误,原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另外,“保护和重视”的应是新质生产力。 2.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人”的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是放开二孩、三孩政策的原因,这属于对原文中“劳动者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的误解。新质生产力理论下更注重提升劳动者的智力、技能水平,而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 3.①牵牛花是故都秋天常见之物,能让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②清冷色调的牵牛花符合故都的秋味,也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 4.①用词多样,多用动词、色彩词、叠词等,写出了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②句式灵活,长短句交错,整散结合,传达出作者悠闲、惬意的感觉;③文白相间,既亲切又雅致。 5.A B项,“家里绝对不可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过于绝对,原文有“除了少数例外”。C项,“生育功能是次要功能,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主要的”错误,原文是“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可见原文并未分出主次。D项,“要求夫妻感情亲密”错误,原著意思刚好相反,强调男女有别,夫妻感情淡漠。 6.C———黛玉”应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 7.C 却:推辞,拒绝。 8.A 例句:介词,在。A项,介词,在;B项,介词,从;C项,介词,比;D项,介词,向。 9.B 例句:宾语前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10.D A项,古义:求学之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考取秀才;今义:卖出;C项,古义:在于;今义:在意;D项,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11.D A项,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B项,抛弃百姓使之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诸侯的霸业。C项,这就叫作“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 12.D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铺陈排比,除了观点鲜明外,还具有婉转的措辞与犀利的语锋完美结合的特点,词彩缤纷的大肆铺陈及气势充沛的排比句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此,这篇文章的风格更倾向于雄辩和说服,而不是缠绵悱恻的情感表达,所以缠绵悱恻的说法错误。 13.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错误。采采:茂盛的样子。 14.(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15.B———诩”只有一个读音xǔ。“佳”和“嘉”都表示美好,在表达美好而欢乐的节日时,一般用“佳节”。“磕”只有一个读音kē。 16.C———给与”和“给以”都表示给。“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究竟”表示结果、原委,表示追究,表示毕竟。文中“尼采 不是太阳”应填“究竟”。“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残羮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根据句意,第三空应填“残羮冷炙”。 17.C 画波浪线句:设问。A项,比喻;B项,反问;C项,设问;D项,排比。 18.C 先③句总提灵魂,接着说灵魂的载体,最后才是文字的作用。 19.D———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关系的复句,用在这里非常恰当;“灵魂……深刻性”一般指思想意义,而非情感意义。 20.[写作指导]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材料讲了有关“赵人患鼠”的寓言故事,首先要明确寓言的含义。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全面看待问题,全面权衡得失利弊;同时,还要看清得与失,利与弊,哪方面是主要的,从而决定取舍。要求结合自身的体验谈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写作的侧重点在如何取舍,如何权衡,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