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2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促使人们觉悟。 2.召开 (1)第一届:1949年4月在巴黎、布拉格同时举行,选举约里奥·居里为大会主席,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 (2)第二届:1950年11月召开,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并提出其原则。 (3)1952年12月在维也纳召开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4)原则:“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相处;解决各国间的争端应该通过协商和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协议来实现;遵照民族自决的权利,一个国家的内部分歧只涉及这个国家的公民”。 (5)意义: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教材互补]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大会的宗旨是团结一切要求裁减军备、争取国际安全、禁止核武器以及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人,共同保卫世界和平。(人民版) [拓展延伸]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反战运动出现的背景是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世界面临新的战争威胁。这一时期的反战和平运动对朝鲜战争的停火、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深化探究] 材料一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布拉格同时举行。这次大会共有2 287名代表参加,代表72个国家、12个国际组织。会议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1950年3月发表的“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有五亿多人在宣言上签字。 思考 (1)请从历史上找出人们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原因。 (2)为什么同时在两个地区举行大会,而没有合二为一? 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人民饱受折磨,双方损耗大量财力、物力。战争的灾难性后果,使二战后的人们特别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2)地理位置不同再加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最终造成这一次大会在两个地区举行。 材料二 1952年12月,宋庆龄在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人民能够扭转局势》的演讲,她还对巩固世界和平提出了建议,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打断。 思考 材料中宋庆龄所指的“局势”是什么?她的发言“一再被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打断”说明了什么? 答案———局势”: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施“热战”,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说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响应,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背景 ①美苏冷战的加剧,战争的威胁增大。 ②1954年罗素发表《人类的危机》的著名演说。 (2)时间:1955年7月,《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 (3)内容:强调核战争将导致的严重后果,要求各国政府不把科学成果用于战争目的。 2.罗素等保卫世界和平的行动 (1)领导英国的禁止核武器运动,特别是反对英国制造氢弹。 (2)成立了“和平反抗核战争百人委员会”。 (3)倡议成立的“罗素和平基金会”为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专门创办了“国际战犯审判法庭”,对发动越南战争的战犯罪证进行调查。 [教材互补]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表达了科学家们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此后,一些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定期举行集会,推动裁军和禁止使用核武器的事业,对世界和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民版)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宣言上签名,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来。(岳麓版) [深化探究] 材料———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