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 《用力以后》单元 7. 推和拉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玩磁铁》 课题 推和拉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年级 ①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②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准确区分生活中的推和拉动作,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力; 理解推力和拉力具有“方向”(如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和“大小”(如用力大、用力小)的特性; 能举例说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开门、拔河、铁路设计、拉窗帘等)。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归纳推和拉的动作特点(推:使物体远离自己;拉:使物体靠近自己); 能结合体验活动,分析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向同一方向用力,物体移动更快;反方向用力,物体难移动”)。 探究实践 参与“动作分类”“我做你猜”等活动,用画图或文字记录推和拉的典型例子; 通过“推不同重量的箱子”“小组拔河”“拉弹簧”等实验,感知力的方向和大小,并用“大/小”“左/右”等词语描述; 结合“人”字形铁路案例,简单解释推力和拉力如何帮助火车爬坡。 态度责任 感受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力的秘密”的探究兴趣; 养成在活动中细致观察、主动思考的习惯; 树立安全活动意识(如推拉物品时避免碰撞他人,拔河时遵守规则)。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体验活动区分推和拉的动作,认识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1.直观感知推力和拉力具有方向和大小;2.理解“力的方向和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 准备 推拉门(或教室门)、抽屉、轻/重两个箱子、玩具小车、拔河绳(短绳,每组1根)、弹簧拉力器(每组1个)、箭头贴纸(红/绿,用于标注方向)、记录纸和笔;生活中推和拉的场景图片(推购物车、拉行李箱、开抽屉、关大门)、詹天佑“人”字形铁路设计示意图及简短视频、拔河比赛动态图片;活动规则提示卡(如“推拉时轻拿轻放”“拔河时不突然松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推和拉。 一、情境导入:发现生活中的“推和拉”(5分钟) 1.动作演示:教师先后演示“推讲台”“拉窗帘”的动作,提问:“这两个动作一样吗?它们分别让物体怎么动了?” 2.生活举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动作(预设:推桌子、拉书包、开抽屉、关大门等),教师将例子写在黑板左侧。 3.概念引入:“这些让物体移动的动作背后,其实都有一种‘力量’在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常见的力量———《推和拉》。” 【意图解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动作切入,激活已有经验,通过“动作—现象”的关联自然引出“力”的概念,降低认知难度。 二、探究活动一:区分推和拉———动作的“秘密”(10分钟) 1.动作分类 o出示场景图片(推购物车、拉行李箱、开抽屉、关大门、推积木、拉风筝线),发放记录纸,提问:“这些动作中,哪些是‘推’?哪些是‘拉’?它们让物体靠近还是远离自己?” o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示例: 动作类型例子物体变化(靠近/远离)推拉 2.“我做你猜”游戏 o规则:1名学生上台做推或拉的动作(如推墙、拉同桌的手、推椅子),其他学生猜测动作类型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