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常见的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和97~100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识别线段、射线、直线、锐角、直角、钝角等基本图形元素,清晰阐述其特征及相互区别,并能在复杂图形中准确找出。 2.熟练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根据实际测量需求合理选择单位,精确测量常见物体长度并准确读数。 3.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和吨等常见的量,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4.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掌握线段、射线、直线、锐角、直角、钝角的本质特征及区别,清晰构建图形的认识知识体系。②巩固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认识,牢记长度单位换算关系。③掌握克、千克、吨这些常见的量之间的进率。 难点 ①建立空间观念,理解图形间的动态转化关系,如由两条射线转化成角;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长度或质量单位,并能正确进行长度、质量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本册书中的“数量关系”知识,谁能说一说,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回顾上节课复习的知识,并举手汇报。 教师总结:在这个学期我们还学习了线和角,观察物体,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等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本册书中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常见的量”两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常见的量 二、知识回顾 (一)整理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整理复习“图形的认识”。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呀?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谁能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出: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边无限延伸,可以测量长度。 观察线段,并回答:这是线段。 (2)教师借助多媒体,从线段的一端慢慢延长,引出射线,提问:现在这个图形和线段有什么不一样了?回答: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边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 (3)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将射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形成直线,提问:这又是什么图形,它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和学生一起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填入表格进行对比。(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看成线段、射线或直线。 (5)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些角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观察回答角的名称。 (6)追问:怎么区分它们呢?谁来说一说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范围? 引导学生回答出:锐角小于直角,直角等于三角尺的最大角,钝角大于直角。 让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感受不同角的大小,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身边的角属于哪种类型。 (7)质疑:线和角有什么联系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线和角的关系,如:生活中很多地方有面、线和点,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从一些图形中可以找到线段、角等…… 2.整理复习“图形的测量”。 (1)教师拿出一把直尺,提问:同学们,当我们要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哪些长度单位? 回答:有毫米、厘米、分米、米。 追问: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呢? 回答: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教师用课件出示一条线段,标注长度为1米,然后动画展示将其等分成10份,每份标注1分米,提问:看,1米等于多少分米? 回答: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以此类推,用课件图示直观呈现1厘米和1毫米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3)提问:如果要测量较长的距离,像公路长度,我们会用到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