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分,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尔格勒河,号称“天下第一曲水”,并形成很多牛轭湖。据此回答1~2题。 图1 1.图中牛轭湖的成因主要是( ) [A] 流水下蚀 [B] 流水侧蚀 [C] 河流受地形限制大 [D] 河床含沙量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河流位于内蒙古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流的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河道逐渐弯曲,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得河床变得弯曲,当河流水量增大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河流自然裁弯取直,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B正确;流水下蚀多形成较深的河谷,A错误;地势平坦,河流受地形限制小,C错误;牛轭湖的成因与河床含沙量关系不大,D错误。 2.图示河段发生“裁弯取直”后( ) [A] 泥沙淤积增多 [B] 通航能力减弱 [C] 流速减慢 [D] 洪涝灾害减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莫尔格勒河号称“天下第一曲水”,存在河曲的河段,由于河道弯曲,排水不畅,而河曲被裁弯取直后,河道变短,河弯变少,河流排水更为通畅,洪涝灾害减轻,D正确;“裁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增加,泥沙淤积减少,A、C错误;该河流位于气候较为干旱的内蒙古自治区,河流水量小,通航能力差,B错误。 图2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图2 3.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典型的(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由甲经乙、丙、己到庚的变化,总体上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 4.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A] 海拔 [B] 坡度 [C] 热量 [D] 水分 【答案】D 【解析】 草原带的降水要多于荒漠带,且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时降水逐渐减少。由丁地到温带草原带再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水分,D正确。 5.己地的自然带名称为(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苔原带 【答案】C 【解析】 己地位于北极圈附近,为亚寒带,因此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C正确。 位于南极大陆架之上的水团称为南极陆架水,盐度小于34.6‰时称为低盐陆架水,高于34.6‰时称为高盐陆架水,主要受海水结冰或融冰影响而形成。冰架是陆地冰川入海后浮在海上的部分,冰架下面常发育有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充满海水的洞穴。图3为某季节南极高盐陆架水做垂向下沉流入下部洞穴深处模式图。据此回答6~8题。 图3 6.南极高盐陆架水垂向运动最强时该地的季节为(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 D 【解析】 南极海水结冰会析出盐分,从而加大未结冰海域海水的盐度,表层海水盐度增加,密度上升,导致海水出现下沉现象,南极海域表层海水剧烈降温,海水冻结规模最大的季节为当地冬季,D正确。 7.引起图中洞穴范围扩大的原因主要是( ) [A] 温度升高冰架融化 [B] 水流的侵蚀作用增强 [C] 生物侵蚀作用增强 [D] 海冰的摩擦侵蚀增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洞穴位于冰架下一定深度,受南极高盐陆架水垂向下沉流影响而形成,故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流侵蚀增强,B正确;冬季水温降低,A错误;受南极高盐陆架水垂向下沉流影响,盐度会增加,浮游生物的活力会减弱,C错误;图中海冰位于洋面上,与洞穴处于不同深度,故不会影响洞穴范围的扩大或缩小,D错误。 8.随着南极附近大气圈的温室效应增强,图中( ) [A] 高盐陆架水下沉运动增强 [B] 海冰附近的海水密度增大 [C] 冰架接地线后退速度减缓 [D] 海冰数量和规模迅速减少 【答案】 C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