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四首精读讲义 第二讲 第二讲:《次北固山下》———羁旅情深,江山入画 一、知人论世:一位盛唐旅人的诗心———王湾 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乱世枭雄的经天纬地之志,那么王湾 的《次北固山下》则以其清新明丽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并在景致深处,悄然流 淌出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是盛唐时期一位颇具 代表性的诗人。盛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才情和广阔 的胸襟,共同铸就了唐诗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既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蒿人”的豪放不羁,也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顿挫。王湾虽不似“诗 仙”、“诗圣”那般光耀千古,但他的这首《次北固山下》却以其精妙的炼字和对仗,成为唐 诗中的不朽篇章,被誉为“语意高妙,有入神之句”,足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意为停宿、停泊。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濒临长江, 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文人墨客登临览胜的绝佳去处。诗人王湾在一次行 旅途中,船只恰好停泊在北固山下。面对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春意盎然,却也触动了他内 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七律。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漂泊异乡的旅途。对于古代的文人而言,“羁旅”几乎是他们生 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远离故土,行走四方,既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壮志, 也难免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正是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得他们的诗歌充满了真 挚而动人的情感。王湾的这首诗,便是这种羁旅情怀的生动写照。他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 巧妙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化境,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二、诗文涵泳:与王湾一同感受江山春色与故园情思 现在,让我们放慢脚步,跟随诗人的笔触,逐字逐句地去感受这首诗的独特韵味。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字词精解: 客路:旅人行走的道路,此处指诗人的旅途。一个“客”字,开篇即点明了诗人 漂泊异乡的身份,为全诗奠定了淡淡的羁旅基调。 青山外:在远处的青山之外。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方位,更暗示了旅途的遥远和空 间的广阔,给人以苍茫之感。 行舟:行驶中的船只。诗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他观察景物的视角所在。 绿水前:在碧绿的江水之上。眼前一抹鲜亮的绿色,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为 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白话串讲:我这旅途中的道路,蜿蜒伸向远处的青山之外;我乘坐的船只,正缓缓行 驶在碧绿的江水之上。 深层解读:开篇两句,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开阔而富有动感的行 旅图。远景是“青山”,近景是“绿水”,诗人“行舟”其间,身处“客路”。“青山 外”与“绿水前”形成空间上的巧妙对比,一远一近,一高一低,展现了旅途的广阔 与诗人的渺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铺陈,更蕴含着诗人对旅途漫漫的淡淡感慨。 同时,“青山”的苍翠和“绿水”的鲜活,也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亮的基调,与后文 的“春”字遥相呼应,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字词精解: 潮平:潮水涨满,江面与两岸齐平。一个“平”字,精准地捕捉了江面因潮水充 盈而呈现出的开阔与平静,仿佛整个江面都舒展开来,一望无垠。 两岸阔:两岸显得更加开阔。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变宽,两岸的距离感也随之拉 开,更显长江的浩渺与壮丽。 风正:风向正顺。指顺风,有利于船只航行,预示着旅途的顺利。 一帆悬:一只船帆高高地挂起,仿佛静止不动。一个“悬”字,用得极富画面 感。它不仅描绘了船帆在顺风中高高扬起的姿态,更暗示了航行的平稳与轻快, 给人以从容不迫之感。 白话串讲: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