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 双减作业本:灿烂的中华文化 【区域认知】 通过研究各地文化景观、民俗风情,如青藏地区茶马古道、藏袍等,或借助古典诗词,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区域特征。 【综合思维】 中华文化的形成受多种地理因素影响,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如江南水乡与西北游牧文化,或探究古代风水学与居住选址关系,可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学生可通过考察古城遗址、传统村落等实践活动,了解当地文化传统,提升观察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 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古代农耕文化顺应农时、因地制宜,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剪纸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下图示意某少数民族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该剪纸作品所反映的少数民族是( ) A.蒙古族 B.高山族 C.藏族 D.满族 2.下列描述与图中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相符的是( ) A.地形崎岖 B.冰川广布 C.千沟万壑 D.起伏和缓 3.该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有( ) A.泼水节 B.丰收节 C.雪顿节 D.那达慕大会 首个非遗春节期间,中国免签政策持续发力,ChinaTravel(中国游)热潮席卷全球,外国游客争相打卡中国城市,体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魅力,被中国美食和美景俘获。图为中国八大菜系分布示意图及某地著名旅游景点图。完成4-5题。 4.我国的八大菜系均分布在( ) A.东部沿海 B.外流区 C.南方地区 D.第三级阶梯 5.该旅游景点位于甲、乙、丙、丁四菜系分布省区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地城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下图是一位设计师为浙江、安徽、贵州和内蒙古四省区简称设计的艺术字,这些字中蕴含着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据此完成6-7题。 6.甲、丙艺术字中蕴含了“倾斜屋顶设计”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河流因素 D.市场需求 7.小明到丁省区去旅游,品尝到当地的传统美食最可能是( ) A.过桥米线 B.麻婆豆腐 C.西湖醋鱼 D.手抓羊肉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子从而成为我们的传统美食,《舌尖上的中国》中报道了浙江嘉兴粽子,其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采用的馅料为猪后腿肉,被誉为“粽子之王”。完成8-9题。 8.嘉兴所产“粽子之王”的食材,与下列地理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 ①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②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水田连片,土壤肥沃 ④家畜养殖普遍 ⑤位于沿海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 9.自古以来,端午食粽的习俗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传播亦甚远。从文化传承来推测,下列地区的某些国家也可能流行吃粽子的是( ) A.东南亚地区 B.北美五大湖区 C.欧洲西部区 D.非洲北部区 读“我国某地区的景观图”,完成10-12题。 10.该景观图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四川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1.根据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及乐器分析,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傣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12.如果你去该地区旅游,最有可能体验到的少数民族特色项目是( ) A.骑马 B.抛绣球 C.泼水 D.赛牦牛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某地区二十四节气剪纸作品,读图完成13-15题。 13.下列描述中,与这四幅剪纸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蝉鸣荷艳 B.②-银装素裹 C.③-天高云淡 D.④-草长莺飞 14.这四幅剪纸中所呈现的节气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地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