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0473

9《说“木叶”》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42121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6
  • cover
(课件网) 高一年级语文组 说“木叶” 林 庚 学习目标 1、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和逻辑; 2、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林 庚 【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 高一年级语文组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将本文的思路梳理出来。 要求: 注意圈点勾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主旨句等,再根据每段所讲内容划分层次。旨在理解课文内容,会筛选归纳概括文段信息。 高一年级语文组 第一部分:(第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第4-6段) 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 总结全文,点明“树叶”与“木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差别很大。 高一年级语文组 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 (第7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为什么? 【学习环节二】讨论领悟 1.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能否调换? 秋:树叶变黄 扫:风大、猛烈 悲风:强劲的风 树叶多,密密层层、起伏不平 【学习环节三】展示分享 高一年级语文组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高一年级语文组 空 阔 高一年级语文组 饱 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落木千山” 的空阔。 高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 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 越绵密,感情越饱满。 高一年级语文组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联想 木 ——— 木头、木料、木板 ——— 树干 ——— 落叶 叶子落下来,光秃秃的 联想 高一年级语文组 2.品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句诗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能不能调换? 高一年级语文组 木 联想 ——— 颜色触感 ——— 微黄干燥 “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 高一年级语文组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秋风叶落 春夏之交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微黄 绿 褐 绿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高一年级语文组 木叶 落叶 微黄 干燥 暗示性 联想 想象 叹息 漂泊 清秋 高一年级语文组 第一: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第二: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高一年级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