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用水分离》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八课,承接前一课 “加快溶解”,聚焦 “利用水分离混合物” 的核心方法,是 “水与物质相互作用” 认知体系的实践延伸。教材以 “生活问题→实验探究→方法归纳” 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利用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异(溶解 vs 不溶解)” 及 “蒸发水分” 两种分离方法,将 “溶解” 知识转化为 “分离混合物” 的实用技能,为后续理解 “物质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 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知识源于探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混合物” 有生活认知(如沙子和盐混合、大米和红豆混合),能通过 “挑选” 分离不溶解的固体混合物(如挑豆子),但对 “利用水分离(溶解的盐和不溶解的沙子)” 及 “蒸发分离(盐和水)” 完全陌生。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溶解差异→分离” 的逻辑链理解困难,实验操作中易出现 “过滤时液体外漏”“蒸发时水量控制不当” 等问题。不过学生对 “动手分离混合物” 兴趣浓厚,可通过 “两步实验(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清晰步骤” 突破难点,同时需强化 “按流程操作、观察分离现象” 的实验习惯。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利用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异(如盐溶解、沙子不溶解),可通过 “溶解 + 过滤” 分离混合物;知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通过 “蒸发水分”(如加热、晒太阳)重新分离出来(如盐结晶)。 建立 “不同物质特性不同,可根据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的初步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沙子与盐在水中的不同现象(沙子沉底、盐溶解)”,提升对比分析思维,理解 “溶解性差异是分离的关键”。 基于实验现象(过滤后沙子留在滤纸、蒸发后盐结晶),推理 “溶解→过滤→蒸发” 的分离逻辑链,培养基于证据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观察混合物→设计分离方案→实验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分析结果” 的完整探究过程,掌握 “过滤”(用滤纸、漏斗)和 “蒸发”(用酒精灯、蒸发皿)的基础操作方法。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溶解、过滤、蒸发、记录),完成两步分离实验,初步养成 “按步骤操作、细致观察” 的探究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 “物质分离” 的探究兴趣,培养耐心操作、严谨观察的实验态度,避免 “操作急躁导致分离失败” 的情况。 体会分离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海水晒盐、过滤自来水),树立 “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混合物分离问题” 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掌握两种用水分离的方法:①利用溶解性差异,用 “溶解 + 过滤” 分离盐和沙子;②用 “蒸发水分” 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盐。 能描述分离过程中的关键现象(如过滤时沙子留滤纸、蒸发时水变少盐析出),理解分离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 “两步分离” 的逻辑关系(先通过溶解过滤分离沙子和盐水,再通过蒸发分离盐和水),避免将两种方法孤立看待。 规范操作过滤(如滤纸紧贴漏斗、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和蒸发(如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实验,确保分离成功。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每组): 溶解过滤组: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各 5 克,混合均匀)、透明烧杯(2 个,1 个装 100 毫升常温 water)、漏斗、滤纸、玻璃棒(引流用)、铁架台(带铁圈)、废液桶、实验记录表。 蒸发结晶组:过滤后的盐水(50 毫升)、蒸发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璃棒(搅拌用)、火柴、湿抹布、放大镜(观察盐结晶)。 多媒体资源:海水晒盐、自来水厂过滤的生活视频;两步分离实验步骤动画;分离方法应用图(如盐场晒盐)。 辅助材料:生活应用图片(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