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必备知识】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传入 历程 概况 影响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积极影响:①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②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③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④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消极影响:消极避世思想有精神麻痹作用。 日趋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完成本土化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融入中华文化 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知识拓展1】佛教在魏晋南北朝兴盛的原因? ①时代背景: 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 ②统 治 者: 通过佛教麻醉控制人民,维护统治。 ③佛教本身:佛教普世价值观的吸引力。 ④儒学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⑤主观因素: 社会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2.西学东渐 时间 概况 明末清初 背景 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③一批西方传教士的推动;④中国开明士大夫的支持。 表现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影响 积极影响:①引入西方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科技;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局限性:仅局限于少数士大夫阶层,未引发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晚清 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的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主 观:中国有识之士变法图存下的努力探索外 因: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结果 表现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期:①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③译书机构: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戊戌变法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辛亥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民国初年 表现 ①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拓展2】全面认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 1.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 阶级属性 时间 代表 实践 主张 意义 地主阶级抵抗派 19C 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魏源 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 19C 60-90年代 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19C末(甲午战后)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促进了人们的觉醒,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 19C末-20C初 孙中山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915年开始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