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7617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7916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国家
    高中历史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 第四单元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第一课,是政治制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单元整体内容来看,本课时本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本单元其它的内容具有引领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历代民族政策的演变趋势和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仍存在认知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仍显得不足。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在历史时间轴上写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史实并能分析其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2学生能通过阅读并理解有关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特点、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发展历程中体会中国走出中原、走向东亚、亚洲和世界的历史心态,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自信、尊严,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觉的属感。(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政策的影响;朝贡贸易 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纪录片《长城》节选。 学生思考:你对长城的印象是什么?长城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历代王朝都重视修长城? 【设计意图:通过长城这一民族符号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理解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同时通过学习作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长城,产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教学 重建与冲突———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的民族关系 展示地图及材料,请学生阅读材料,填写秦朝的民族关系的表格。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影响,形成民族的大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灭六国后,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周边民族 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民族事务 设置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民族交往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修灵渠。 史料:当时长城外牧区还是一个以匈奴为主的统一体和华夏及后来的汉族相对峙。经过多次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向四方扩散,才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统一体。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师:秦朝通过一系列措施扩大疆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1.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阅读教材60页第2段内容,回答问题:汉朝与匈奴的交往是如何演变的?汉朝还采用哪些措施处理民族关系? 生:从和亲到军事打击。 汉初 和亲 机构设置 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民族事务 三击匈奴;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等 民族交往 推行屯戍政策 史料: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