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6730

1.3 鸟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23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设计
  • cover
青岛版(2025年)科学二年级上册 《鸟》教学设计 课题 1.3 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羽毛覆盖、有喙无齿、卵生); 2.认识我国珍稀鸟类及其保护意义,理解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分析,区分鸟类与非鸟类,运用归纳法总结鸟类特征。 探究实践: 1.观察鸟类标本或图片,记录特征并完成分类任务; 2通过案例讨论,分析鸟类与环境的关系。 态度责任: 培养爱护鸟类的意识,树立“保护鸟类就是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类的共同特征及生态作用。 难点:区分鸟类与非鸟类(如蝙蝠、企鹅),理解“不会飞的动物也可能是鸟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核心问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鸟类有哪些了解呢? 2.情境导入: 播放春天鸟类筑巢、鸣叫的视频,展示啄木鸟、鹦鹉、丹顶鹤等图片。 提问:“这些鸟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在自然中生存的?你知道鸟为什么被称为‘大自然的精灵’吗?” 学生交流讨论。 板书课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研究鸟类的共同特征 任务一: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1. 观察与讨论: 展示鹦鹉、啄木鸟、鹅的图片或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外形特征:它们的身体是否覆盖羽毛?喙的形状有什么不同?(鹦鹉的喙弯曲,啄木鸟的喙尖直,鹅的喙扁平) 繁殖方式:鹦鹉、鹅如何繁殖后代?(产卵孵化) 结构功能分析: 羽毛:保温、辅助飞行(正羽)、保持流线型(绒羽); 喙:取食、梳理羽毛,不同形状适应不同食物(如啄木鸟喙凿开树皮,鹅喙过滤水草); 足:鹦鹉的足抓握树枝,啄木鸟的足攀附树干,鹅的足有蹼适合游泳; 卵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2. 归纳总结: 鹦鹉、啄木鸟、鹅、鸽子等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覆盖羽毛,有喙无齿,卵生,属于鸟类。 任务二:它们是鸟吗? 课件出示苍鹰、猫头鹰、蝙蝠、鸵鸟、企鹅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 交流总结: 苍鹰 是 有羽毛、喙,卵生,符合鸟类特征 猫头鹰 是 用喙捕食,羽毛覆盖,卵生 蝙蝠 不是 无羽毛,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 鸵鸟 是 虽不会飞,但有羽毛、喙,卵生 企鹅 是 羽毛特化为鳞片状,卵生,适应水生 关键辨析点:判断鸟类的核心是“羽毛、喙、卵生”,而非“是否会飞”(如鸵鸟、企鹅)。 活动二:了解我国的珍稀鸟类 1. 朱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羽毛洁白,面部裸露皮肤呈红色,被誉为“东方宝石”,仅分布于我国陕西、浙江等地。 2. 丹顶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腿、颈修长,头顶红色肉瘤,栖息于湿地,是“长寿”的象征。 3. 中国秋沙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嘴部有锯齿,擅长潜水捕鱼,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 4.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雄鸟羽毛艳丽,发情时颈部肉垂膨胀,仅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 拓展提问:我国还有哪些珍稀鸟类? (如:褐马鸡、黑颈鹤、中华秋沙鸭等,结合地图简要介绍分布区域) 活动三:了解鸟和大自然的关系 小组讨论与分享: 生态作用举例: 1. 捕食昆虫:啄木鸟啄食树皮下的害虫,保护森林; 2. 传播花粉:蜂鸟吸食花蜜时帮助植物传粉; 3. 传播种子:画眉等鸟类吞食果实后,通过粪便将种子带到远处; 4. 环境指示:珍稀鸟类的存在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如朱鹮对水质要求高)。 总结: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三、反思评价 1. 归纳思维训练: 问题:“通过观察鹦鹉、啄木鸟、鸽子,我们发现它们都有羽毛,从而总结出‘鸟类普遍有羽毛’,这个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种方法?”(答案:归纳法) 2. 结构与功能连线: 鸟类结构 主要功能 羽毛 保温、飞行 喙 取食、梳理羽毛 卵 繁殖后代 流线型身体 减少飞行阻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