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7342

24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11-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70608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寓言,四则,穿井,一人,课件,19张
  • cover
(课件网)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把握寓言的故事情节。 1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 解释成语———以讹传讹 导 入 以讹传讹: 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就与这个成语有关,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整体感知 1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主张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察传》为《吕氏春秋》六论之《慎行论》的第六篇。“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 文本介绍 整体感知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这户人家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译文: (1)这篇文章的结构跟《狼》的结构有些相似,那我们先来想想它的主旨句是什么? 整体感知 2 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这是哪种表达方式? 明确: 议论 (3)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明确: 先叙述,后议论。 3 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 作者通过叙述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被误传,最终被国君核实清楚的故事,表达了寻到消息不真实还不如不知道的观点。 整体感知 家无井而出溉汲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讲述。 应答,回答。 使唤。 重点词语 整体感知 倒装句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即“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特殊句式 1.丁家挖井从而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的真相为什么会变成“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的讹传? ①丁氏本身没有表达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③国人热衷于传播、议论这种离奇的传闻。 深入研读 预设: 深入研读 2.我们已经知道了讹传产生的原因,请大家发挥想象,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填上合适的表示语气、神态或动作的词语,让整个事件更加清晰。 预设: 丁氏(喜形于色)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神秘兮兮)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添油加醋)传之。 丁氏(诧异)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预设: 深入研读 3.除了丁氏、有闻而传之者、国人,文中还有一位人物,他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什么表现? 宋君听闻此事,令人问之于丁氏。 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从“国人”的角度来看: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打听才可以下结论。 深入研读 4.从文章出现的人物的角度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预设: 发挥想象补充人物对话、动作、舞台说明等,并将小组剧本通过投影在班级进行展示。各小组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完善本组剧本。 表演故事 1.发挥想象,撰写剧本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