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们学过哪些登临诗? 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新课导入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帜,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2010年6月3日黄庭坚书法《砥柱铭》拍出4.368亿天价,每字价值超100万元。 书法成就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任知县。 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所以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 元丰五年(1082)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在处理公事之余,登上赣江边上的快阁,目有所见,心有所感,就写了《登快阁》这首诗。 题目解读 快阁,三层小楼,砖木结构,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为奉祀西她狱拔方慈氏(俗称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期间,因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常登阁远眺,心旷神怡,遂易名“快阁”。史称:“阁曰快,自得之谓也”。 阁下的倍园、盟鸥馆、山谷祠与快阁参差媲美,构成“西昌八景”之一的“快阁盟鸥”。 ①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②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 朗读诗歌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 自主理解这首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翻译出来。(如果自己不能翻译出来,可以通过找诗句主语和动词,帮助理解诗句。) 任务要求 思与议 1、文中主要使用了多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的内涵。渲染出了诗人什么心情 3、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 意境上有何特点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4、颈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有什么作用 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叙事-登何处 思考:首联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登阁的原因: 公事扰人,心中略有“不快”。 登阁的目的: “寻快”。具体来说就是欣赏美景。 “了却”———办完公事后的如释重负,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 “倚晚晴”———游兴之浓和流连之久,为下文做铺垫。 ①痴儿,谦称。黄庭坚以“痴儿”自许。②了却:完成。 ③倚:倚靠,这里指倚栏欣赏。 思考:“了却”和“倚晚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 思考:首联用了什么典故?作者为什么自称为“痴儿”? 典故:《晋书·傅咸传》 “(杨)骏弟济素与(傅)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痴儿”是作者的自嘲,显示出一种孤傲不羁的神情,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