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0883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752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案,统编,高中
  • cover
《登快阁》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 教材分析: 《登快阁》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已任”的入世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黄庭坚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测: 我们学过哪些登临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情境导入: 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读赋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见了落日西沉、黄河东流,悟出了“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朴素哲理;杜子美登临泰山,看见了巍峨泰山,神奇缥缈,产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那么,当黄庭坚登上快阁,他又看见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思与议: 任务一:读诗中味,解读诗意 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翁,安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 之称。←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兼擅行、草书,和苏轼、米芾、蔡襄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词风豪迈。 播放视频,了解黄庭坚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不仅未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而且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紧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播放朗读视频。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用“/”划分朗读节奏,体会“诗中味”。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读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任务二:品读诗句,把握诗情 你认为,这首诗的意旨主要在哪个字 (“归”) 这首诗围绕“归”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逐联进行分析,结合全诗,描诗人的情感变化曲线。 1.首联自称“痴儿”,语出何处 表达什么情感 化用《晋书·傅咸传》所载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开篇自比“痴儿”,颇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 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晚睛”的内涵。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晚睛”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 “倚”的对象本应是栏杆,但是诗人却倚在无依无凭的晚睛余晖里,化实为虚,用语巧妙,顿时写出了自己沐浴夕阳,人景交融的状态。表达诗人了却官事,登上快,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在化用诗句上,可谓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3.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 对比:“千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