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文本助读 背景解读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 到处游说,宣扬“仁政”“王道”,希望统治者以“仁心”使天 下归顺,成就王业。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链接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 素材链接 《孟子》名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sù yù qi 2.重点词语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同“叛”,背叛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得道者” 3.文学文化常识 (1)孟子,名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及其弟子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 ———。 轲 战国 儒家 孟子 孟子 万章 亚圣 4.整体感知 巩固练 课内精读 02 文言现象 同“叛”,背叛 ( ) ( ) ( ) ( ) 介词,凭、靠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助词,的 助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 ) 代词,指“得道者” ( ) ( ) 极点 到 护城河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放弃 内容探究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答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进行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果。 积累运用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仁政 D.统治的方法 C C 导析:C A项,代词,指城池/结构助词,的;B项,语气词,用于否定词 之后,表示“……的话”/代词,……的人;C项,均为介词,凭、 靠;D项,名词,极点/动词,到。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导析:C A项,天时∕不如∕地利;B项,必有∕得天时者∕矣;D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 , 。 (2)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 。 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课内精读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 四面包围 兵器 放弃 极点 D 导析:D D项,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其余三项中加点的“以”均为介词。 7.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 之君。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