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以时空为线索,自学梳理,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播到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以此涵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讲解: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在北京举行,从开幕式上的“迎客松”、“二十四节气”,到闭幕式上的“送别柳”、“十二生肖”,中华文化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赛场内外,中华文化元素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融合。中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同世界各国“一起向未来”。 中华文化几千年连续不断,绝无仅有,是现存的人类文化自然发展的唯一模式。研究中国文化史,正是解剖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的不可绕过的途径。让我们走进课堂,感受中华文化的世界魅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学生活动:梳理教材,如上。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让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 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学生回答:原因: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维护统治;社会统治的黑暗和封建剥削的沉重,人们生活困苦,寻找精神寄托等。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让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传入的影响 材料一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二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辨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