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5366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11-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19495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PPT,30张,课件,历史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几何原本》 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1)过程: ①两汉之际: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 洛阳白马寺,第一座官办寺院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 众生平等慈悲普度剃度出家清规戒律 遁入空门四大皆空 中原文化 伦理纲常 忠孝仁义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修身养性 冲突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蒿里行》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列传·阮籍》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 ———译自《晋书·食货志》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比传统的儒道学说更为高超。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③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 ———钱穆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认识: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影响: ①积极: 佛教文化的传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