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6772

2.6 运用感觉器官 表格式教案 科学粤教粤科版(2024)二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37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运用,感觉器官,格式,教案,科学,教粤科
  • cover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 《运用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课题 2.6运用感觉器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理解多种感觉器官(眼、鼻、舌、皮肤等 )在全面认识事物中的协同作用,明确不同感觉器官可获取事物的不同信息(如视觉辨形态颜色、嗅觉辨气味等 )。 2.认识到合理运用感觉器官,能更准确、全面地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构建 “感觉器官协同工作提升认知准确性” 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体验、对比不同情境下感觉器官的运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现象中归纳出感觉器官协同或单独工作的规律。 2.学会基于古诗、生活场景等信息,分析感觉器官的运用方式,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探究实践: 1.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体验活动(如蒙眼辨物、单一感觉器官辨物等 ),探究感觉器官的运用方法,熟练记录实验现象与结论。 2.学会运用 “控制变量” 思路(如蒙眼时控制视觉变量,突出其他感觉作用 )开展探究,提升实践操作与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 1激发探索感觉器官运用奥秘的兴趣,养成主动运用感觉器官观察、感知世界的习惯。 2.体会感觉器官对认知世界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感觉器官的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耐心与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运用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掌握不同感觉器官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古诗《梅花》及生活实例,分析感觉器官的运用方式,总结运用规律。 难点: 1.设计有效实验,验证感觉器官协同作用对准确认识事物的影响,清晰阐述实验逻辑与结论。 2.深入理解 “在不同情境下,感觉器官运用方式不同(协同或单一 )”,并能灵活举例说明。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情境创设 ——— 古诗激趣: 教师朗诵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提问:“诗人是怎么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的?用到了哪些‘小帮手’来认识梅花?” 2.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思考(“暗香来” 关联嗅觉,“遥知不是雪” 关联视觉等 ),引出 “运用感觉器官认识事物” 的课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一)活动 1:古诗解码 ——— 分析《梅花》中感觉器官的运用(8 分钟) 1.实验 / 分析步骤: (1)诗句拆解:逐句分析《梅花》,引导学生思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人用 眼睛(视觉 ) 看到梅花的形态、生长位置 。 “遥知不是雪”:用 眼睛(视觉 ) 观察颜色、形态(梅花与雪外观差异 ),初步判断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用 鼻子(嗅觉 ) 闻到梅花香气,最终确认是梅花 。 (2)总结归纳:梳理诗人认识梅花用到的感觉器官(眼、鼻 ),明确 “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帮诗人准确认识梅花,区分梅花与雪” 。 (3)结论:认识事物时,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运用,能更准确判断事物特征 。 2.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想(如 “雪是白色、冰冷,梅花有香气、粉色 / 红色” ),辅助理解诗句中感觉器官的运用。 (二)活动 2:蒙眼辨物 ——— 验证感觉器官协同作用(10 分钟) 1.实验步骤: (1)材料准备:准备不同物品(如香蕉、苹果、文具 ),眼罩若干 。 (2)实验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 2 - 3 件物品,成员轮流蒙眼辨物 。 (3)操作流程: 第一轮(单一感觉器官 ):蒙眼后,仅用 手摸(触觉 ) 或 鼻闻(嗅觉 ) 辨物,记录判断结果(如 “摸到长条形、弯弯的,判断是香蕉” ) 。 第二轮(多种感觉器官 ):蒙眼后,可同时用 手摸、鼻闻、轻咬尝味(安全物品 ) 等方式辨物,记录判断结果 。 (4)对比分析:小组内对比 “单一感觉器官” 与 “多种感觉器官协同” 时的判断准确率 。 2.现象: 单一感觉器官辨物时,易出错(如仅用手摸,可能把香蕉误判为黄瓜 ); 多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