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专项学习》单元 像工程师那样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像工程师那样》 课题 工程师的“动手实践”———鸡蛋迫降器制作与改进 课时 2 核心 概念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13.1 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13.2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3~4年级 ①描述简单的设计问题,包括材料、时间或成本等 限制条件。 ②借助表格、草图、实物模型、戏剧或故事等方式 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 ③根据需求和限制条件,比较多种可能的解决方 案,并初步判断其合理性。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 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④利用常用工具,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⑤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 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依据原第2课时流程,知道鸡蛋迫降器实践需经历“实施制作—检验测试—改进完善”; 结合教材测试要求,理解“分高度测试”(1米→2米→3米)能逐步发现问题。 科学思维 能根据制作问题(如底座歪),调整材料连接方式(如用胶带加固底座边角,源自教材“材料性能”); 能分析测试结果(如1米完好、2米裂纹),判断问题原因(如海绵太薄,需增加层数)。 探究实践 按分工完成制作(设计员、制作员、安全员、记录员),规范使用工具(如剪刀尖不对人,参考原第2课时安全要求); 分高度测试(教材专项学习要求),记录鸡蛋状态,并用备用材料改进装置。 态度责任 通过“反复测试—改进”,体会教材中“工程师方案迭代”的严谨性; 增强小组协作意识(如安全员提醒安全,记录员如实记录,延续原第2课时合作要求)。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完成鸡蛋迫降器制作,经历“测试—改进”流程(依据原第2课时重点与教材实践任务);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根据测试结果精准归因(如区分“缓冲不足”和“侧翻”的不同改进方法,突破原第2课时“规范制作”的难点)。 教学 准备 实物材料:每组1套制作材料(海绵、硬纸板、胶带、剪刀、生鸡蛋,符合教材“身边材料”要求)、备用材料(额外海绵、小石子,供改进用); 工具材料:“制作提示卡”(参考原第2课时“雨水收集装置制作提示”,含“鸡蛋固定:胶带缠2圈,留空隙”“剪刀使用:尖不对人”)、“测试记录表”(教材专项学习样式,含高度1米/2米/3米,每高度3次测试)、“分工表”(标注4个角色职责); 场地准备:教室外空旷区域(标记1米/2米/3米高度线,参考教材“3米高度”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一、复习导入:我的方案“怎么造”(5分钟) 1.回顾方案:“上节课我们确定了最优方案,比如‘海绵包鸡蛋+硬纸板底座’,今天要把它做出来,首先要明确———谁做什么?”; 2.分工确认:分发“分工表”,每组确定角色(设计员:对照方案指导;制作员:剪粘;安全员:管工具/鸡蛋;记录员:填表格),教师结合原第2课时“雨水收集装置分工”,强调“各角色配合,不抢活”; 3.安全提示:播放1分钟“剪刀使用”视频(截取原第2课时安全片段),安全员复述“剪刀尖不对人,用完放中间”。 意图分析:用“分工确认”衔接原第2课时实践经验,安全提示延续原课时要求,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实践状态,避免分工混乱。 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