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0184

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7次 大小:3988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 - 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三、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 今义:用于判断,与“非”相对。 2.余拏一小舟 古义:我; 今义:剩下。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一种颜色。 (二)一词多义 1.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2.余拏一小舟(数词) 上下一白(全) 3.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是日更定矣(这) 是金陵人(动词,表判断) (三)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四)重要虚词 1.其 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 2.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表示判断) 2.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五、鉴赏品读 1.开头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地点。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品格。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有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情思。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从总体形象入手,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是“客”,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他自己明白。 六、全文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下三天,湖中人声与飞鸟声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寒气结冰,白汽弥漫,天和云以及山与水,上下全都雪白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隐隐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缩成一个小点,以及我的一叶小舟,舟中如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只见有两人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格外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居然还有您这样的人!”拉着我一起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之后与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才知道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