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796

商山早行 教案(表格式 )

日期:2025-10-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16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商山,早行,教案,格式
  • cover
“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组别 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阅(备课组长) 审阅(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商山早行》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从意象中体会诗人羁旅在外的忧愁和艰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人旅途的艰辛和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一 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今天,我们来学习从晚唐诗灿烂的余辉中走出来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3.学习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作者】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才思敏捷,下笔万言。每入试,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好讽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亦抵其“有才无行”,由此屡举进士不第.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与李商隐并称“温李”;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被誉为花间派鼻祖。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背景】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本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时,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做着“杜陵梦”,因此,写下了这首诗。【初通诗意,整体感知】《商山早行》———解题及整体感知商山 早行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自学指导一: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 “鸡声/月”,既然写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残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板桥、霜和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这时候,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的主题。自学指导二“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还有“悲伤”的意思,诗人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