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6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践可以检验价值判断,但是它在检验过程中发挥的是方式、手段的中介作用,而不是标准。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它是手段,而不是标准。 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这种“见之于”的活动首先是一种改造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力量去作用客体,使客体发生变化,并达到一定程度。同时,这种活动还是一种中介活动。主体的认识合理与否,主体自身无从知晓,客体的本质究竟怎样,客体自己不会透露,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从而确定主体的认识是否符合客体的本质。所以,主体的价值判断究竟是否合理,客体的功能、属性是否恰好满足主体需要、满足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来确定的。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桥梁。所以,实践实质上是中介,在检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充当的是方式、手段的中介作用。既然是方式、手段,就不是标准。标准本身具有内在规定性。内在规定性的“内在”说明这种规定是标准本身固有的,不是外界赋予的。规定性是本质的本质、精神的精神,是事物的最高法则,也是事物成为其自身的原因。比如,尺子可以量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就是标准。尺子的标准就是它的内在规定性,即刻度。一把尺子,“生来”就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否则将不成为尺子。如果用尺子量绳子,然后再用绳子量其他的物体,其结果往往不准确。这是因为绳子的刻度不是自身应有的,是尺子赋予的,所以它不能发挥标准的作用。任何检验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通过内在规定性判断事物的性质、程度以及合理与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在检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充当的是手段、方式的作用,而不是标准。实践的本质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或是一个结果,它只是本来如此般将事物呈现出来。至于事物的目的是否“善”、手段与目的是否一致、结果是否合理,判断这些的是具有“善”“美”等内在规定性的价值。将所有都剖析出来之后,最后看到的实践只是一系列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像“白板”一样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所谓的意义是之后赋予的。所以实践不是标准,只是检验的手段、方式。 (摘编自秦龙、白苏婷《从实践标准到价值 维度———论价值判断的检验》) 材料二: 实践是检验价值判断的标准,但是不是唯一的标准呢?尽管实践最终一定可以检验价值判断,但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某些操作的层面。首先,当实践检验取得预期的效果时,一般来说就证明价值判断是合理恰当的;但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时,也不一定就证明价值判断是不合理的。因为价值判断是与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客体的属性,判断情境等有很大关系。实践检验过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如主体的态度、能力、设备条件、技术条件、环境条件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使检验无效,无效的实践检验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其次,现实活动中存在着形态各异的价值判断,有三种类型价值判断是不能被实践检验的: 第一,以感觉为尺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是以‘感觉’的形式存在的,所依据的标准是评价者的感觉,而不是评价者的观念,也不是评价者经过理性推演而得出的形式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在审美领域,这种感觉尺度尤为重要。一件艺术品,如果不能激起人们心中那种美的感觉、不能使人领悟到与创作者一样的意境,那么无论如何,人们是不会认为它是“美的”。难道我们不是通过感觉才体会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那种宁静和柔美吗?不是通过感觉才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和震撼吗?这种以感觉为尺度的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