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2545

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标准仿真卷8(含解析)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856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8 1.A [A项,“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是向日葵花朵的特征,而非雏菊、蒲公英花朵的特征。] 2.B [A项,“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错误,“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死寂的”并非事实,而是假设论证。C项,“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错误,文中只是介绍了我们三人的出发点不同,反应态度不一致,并没有否定任何一方。D项,“两则材料的作者都……”错误,材料一并没有直接梳理出基本规律,而是列举了多种现象,并没有明确的规律总结。] 3.B [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是: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A项,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B项,意思是:只要心中有美好的愿望(或者追求),眼中看到的哪里不会是美景呢?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一致。C项,指人心难测,透过现象是很难认识本质的。D项,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4.解析: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表达,让读者感觉作者仿佛在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迫切愿望,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让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渴望,从而引发自身相似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产生共鸣,这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表述,为科普注入了活力,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的表述能让读者感觉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使科普内容更具真实感。通过分享个人的具体经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读者能够代入作者的视角,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中。读者可能会在脑海中想象自己站在邻居家后院,与作者一同欣赏向日葵,有情境感。 答案: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人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人经历,把读者带入具体情境。 5.解析:(示例一)美是客观存在的。材料一认为“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些表明美具有客观性,美是客观存在,不随人的主观意志增减变化。虽然材料二认为“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但并没有否认美的客观性,只能表明人的审美能力很重要。 (示例二)美是主观感受。依据材料二“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以及“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个体领略到的感受是不同的。材料一认为“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但材料二更强调“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示例三)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些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依据材料二“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美是主观感受。根据“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可知,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答案:(示例一)美是客观存在的。依据材料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