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综合测评(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D B C B A C B A A B A B A A 17.(1)特点:位于长江流域;出现阶级分化;规模大;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分) 意义: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5分) (2)作为地方政治中心发展起来;交通便利;良吏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古代杭州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和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政权钱氏的经营;南宋定都杭州,杭州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得到进一步发展;位于大运河沿线;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4分) (3)工商业领域出现专业化经营;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当时儒学仍是正统思想;科举制影响力大;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印刷技术比较发达;文化繁荣;等等。(4分) 18.(1)变化:唐宋列女形象从丰富多样到贞烈占主导。(2分) 原因: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贞节观的宣传引导;女教读物的盛行;理学兴起。(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特点:人数明显增多;集中于江南地区;家学深厚;活动空间扩大;追求经济独立。(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原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受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19.观点:晚清士人对西书的阅读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特征。(2分) 阐述: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逐渐扩大,西书和西方文化逐步传入中国。晚清士人日益关注西方书籍,中西方文化碰撞加剧。当时的士人对西书呈现不同的态度:有人对西书和西学极为抵抗,表现出保守落后的态度。有人对西书和西学有一定兴趣,批判式学习,呈现新旧杂陈、相互冲突的心态。还有人以开放姿态接纳西书和西学,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将西学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资源。在阅读西书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人士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改变了知识结构,并引发了对自身、社会的思考,形成了改造社会的理念,由此推动了“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救亡运动的兴起。受农耕经济、传统文化以及阶级立场的影响,晚清士人阅读西书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没有引发民众的广泛参与,没有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晚清士人对西书的阅读侧面反映了晚清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的转型时期。(8分) 20.(1)①历史悠久:从秦汉时期就已有相关律法规定。②连贯延续:历经多个朝代,政策持续推行。③规定细致:唐宋以后相关规定更加细致。④法律保障:历代政府都通过法律来保障禁止屠牛政策的实施。⑤处罚严厉:对屠牛者给予重罚。⑥存在特例:某些特殊情况下会有赦免,体现人文关怀。(6分) (2)积极影响: ①保护了农业生产: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禁止屠牛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民的生产工具,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耕作方式的改进。④影响社会风俗和文化观念,形成敬畏和尊重牛的观念。⑤体现儒家伦理:强调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符合儒家思想。 消极影响: ①限制饮食文化发展:禁止屠牛限制了牛肉在饮食中的应用,可能影响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②政策执行难度大:尽管历代惩罚严厉,但非法屠牛现象一直存在,说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矛盾和法律执行的不公正,影响政府的公信力。(8分) 1.C [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墓葬……很可能源自长江流域”可知,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可能来自晋南陶寺文化、西北马家窑文化和长江流域的物品和习俗,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且存在着交流,二里头地区多元文化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