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七) 1.C [C项,“是因为作者离开了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错误。原文为“有些伪‘厚重’的散文之所以显得笨重、华而不实,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离开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离开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2.C [C项,“散文的艺术价值要比诗歌和小说更高”无中生有,通过“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相比,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这样的前提条件也无法得出“散文的艺术价值要比诗歌和小说更高”这样的结论。] 3.A [第五段的主要观点是散文的“厚重”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A项基本相符。B项,强调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久萦于心的素志。C项,强调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D项,强调写好风景,要做一个用心观察、多游历、多积累的有心人。故选A。] 4.①(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伪“厚重”散文的特点与“厚重”散文进行对比;②假设论证,如第二段“如果只是记录一件小事、一个思想片段或者抒发一段情感,就生拉硬扯出一篇长篇散文,显然是大而无当、不符合散文文体规范的”,运用假设论证,论证散文的篇幅不必刻意为之;③举例论证,如以鲁迅的小品杂文为例来论证短小的散文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④引用论证,如引用徐懋庸对小品散文的定义来阐释小品散文应具备的特点。 5.①《我与地坛》具有巨大的精神体量,史铁生凭借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带给我们生命的感触与启迪;②史铁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从熟悉的地坛写起,从身边简单、平凡的小事写起,关注困境下的生存问题,追问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与时代共振;③《我与地坛》是一篇具有史铁生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深入地解剖自我,有理性的思辨与灵魂的锤炼,在思考与表述中展示人格与智慧;④《我与地坛》侧重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地坛、对母亲真诚深切的情感,直击人心。 6.B [B项,“不存在打不出井的情况”过于绝对化;“井在村子的街巷中随处可见”是作者小时候的认识,不是客观事实,文本一中提到“村里有三口井,前街后街东街各一口,村子虽大,但足够用”,可见,井并非在村子的街巷中随处可见。] 7.D [D项,《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地的重要场所,因而《我与地坛》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写出了繁华之后的破败。文本二中“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是作者回到家乡看到的景况,文中作者也想用“破败”一词作为社交软件上发的几张照片的标题。“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呈现的是人们不断离开乡村后,乡村房屋塌陷,街道空寂长满杂草的景象,因而可以说“破败”,但是文本二并无依据表明之前的乡村曾经是繁华的。] 8.①作者远离乡村,对以“井”为代表的乡村的人、事、物充满感情,但却只能留在记忆之中。②人们越来越难打到井水,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原有乡村生活方式即将消逝的忧虑。 9.①“井”,指乡村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叙写了“我”少年读书、幻想帮父亲打窖、年龄渐长打井水及工作后进入城市,每一个片段都与“井”有关;③最后,以前后呼应的方式表达出“我”对“井”的深厚感情和对与“井”相关的生活方式即将消逝的忧思。 10.解析:句意:朱温想代唐称帝,派人传话给各藩镇,襄州赵匡凝反对,朱温派杨师厚去攻打他。“代”的宾语为“唐”,所以应在“唐”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使”的宾语为“人”,中间不应断开,“谕”的宾语为“诸镇”,句子成分完整,所以应在“镇”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襄州”是修饰“赵匡凝”,中间不应断开;“以为”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