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五) 1.D [A项,“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曲解文意,原文意思是“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有限”。B项,“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错误,原文“‘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见只有熟人之间才会这样,题干扩大范围。C项,“‘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张冠李戴,原文“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可见情感表达的“便利感”是互联网提供的。故选D。] 2.A [A项,“类比论证”错误。两则材料都有比喻论证,如材料一“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材料二“‘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举例论证,如材料一“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材料二“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但两则材料都没有类比论证。] 3.C [材料一的观点是“乡土社会里,语言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C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意思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没有能超过情感的,而情感的表达首先是从言语开始的。强调语言对于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4.①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②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③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 5.①“梗”语言增加了语言交流的趣味性,表达简单便利且浅显易懂,增进了圈层里青年彼此的认同感。 ②“梗”语言属于特定圈层,过度使用会导致沟通相对封闭;“梗”语言会造成思维惰性,冲击汉语生态系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大学生要注意“梗”语言使用的分寸和语境,要使用蕴含正能量的“梗”语言。 6.B [B项,“又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错误。文中写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是突出故乡底蕴古老深厚、民风淳朴,体现出对故乡民风民俗的记忆和风土人情的依恋。并未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 7.A [A项,“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错误。根据原文“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得数滕长顺”“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可知,村子里的人对过路人是友好的,允许他们免费摘橘子吃,而镇上则有商业交易的行为。这里是说人情风俗不相同,并非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 8.①“常”指的是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恒常不变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乃至传统文化。如过路人口渴吃橘子不必花钱的淳朴民风,年轻时吃水上饭、年老时落叶归根的人生道路,如一年到头虔诚奉行的生活日常。②“变”指的是时代巨变、军阀混战给这个地方的人们带来的变化,如运送罐头洋货的码头暗示了外来文明的冲击,卖狗矢柑的老妇人说明了人心的变化,如多次爆发的内战、繁多的捐税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9.①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文中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着意设置悬念、高潮,叙述随性自由,不依循线性结构。②虚化人物,重在写意。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长顺”“老水手”的刻画以简笔勾勒为主,较少细致的描写。③关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说写的是萝卜溪这个小乡村里普通人家长顺家的日常生活。④强化环境,营造意境。小说用诗意化、抒情化的笔调,描绘了风光秀丽、人情淳朴的湘西乡土社会,营造了一种浪漫意境。 10.解析:句意: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国家富裕却不知道爱惜,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刘璋暗弱”主谓结构,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