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原创预测卷·原创预测卷五 1.D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提出以六乐调和人民的情感,使之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这里的“六乐”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政治教化的工具。在《礼记·乐记》中,提到先王制定雅颂之声来引导人民,反映了音乐在古代中国被用作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的手段。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与“五政”(君、臣、民、事、物)相关联,象征着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些材料表明,在古代中国音乐被赋予了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和谐、强化政治秩序的重要功能,故选D项;西周时期,音乐本身就是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重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音乐的功能,而非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排除C项。] 2.A [根据材料“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打击了地方诸侯,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稳定市场秩序主要是通过均输平准政策,而非取消郡国铸钱权力,排除B项;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割据势力,但“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没有货币体系的其他内容,不能说明健全了货币体系,排除D项。] 3.D [根据题干柱状图可知,自西晋到唐朝,地方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整体呈现不断提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故选D项;题干柱状图仅能反映传统门第观念的不断弱化,但是远未达到“颠覆”的程度,排除A项;题干柱状图的变化能够体现出科举制的实行,但是这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但并不能扩大为“全面提高”,排除C项。] 4.B [由材料“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设立三省的目的是相互监督,避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体现了当时政治体制中蕴含着理性色彩,故选B项;唐太宗强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为实行三省六部制的原因,并不是对政府运行的干涉,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当时中枢机构以权谋私现象“突出”,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存在“严重弊病”,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治理上对契丹等游牧民族和汉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因俗而治,能更好地巩固统治,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辽朝中央和地方上对游牧民族和汉人的治理,没有提及兵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拓展农耕文明的范围无关,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指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而辽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故该举措不属于羁縻政策,排除D项。] 6.C [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政绩大著”而被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这是对边疆优秀土官的肯定,也是对其委以重任的表现,这一做法的目的是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对政绩卓著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官施以重任,不属于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广西地区的土官升为流官的典型事例,与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明朝政府将政绩卓著的土官升为流官,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各省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地方督抚控制的财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以地方大员为主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地方督抚掌握地方财政权为洋务企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保障,故选C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督抚掌握财政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地方督抚掌握地方财政权只能表明中央权力式微,并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