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3953

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原创预测卷八(含解析)

日期:2025-10-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703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原创
    高考原创预测卷·原创预测卷八 1.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认为富贵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就可以去追求;孟子认为互通有无可以弥补不足;韩非认为奢侈而懒惰会变得贫穷,勤劳而节俭会变得富足。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三位学者都主张发展经济,追求财富,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故选D项;材料中的思想虽然与经济相关,但与“富国强兵”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的新的生产方式,这对材料中观点的出现产生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这些观点的共通性,而非多元差异性,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吴政权实行“兵业”屯田制、迁出山林中的少数民族以发展农业,这些举措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不符合史实,并立对峙的三国时期不利于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排除C项;“改变了”说法过于夸大,此时江南才得到初步开发,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经”“礼”和“律”“法”的结合,至《魏律》入“八议”制度,再到唐律“一准乎礼”等,这呈现出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社会”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律令儒家化趋势,看不出社会教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稳定的维护,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他们生活所需物品或“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或“由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明唐代前期政府相关人员的生活所需物品经由城市经济活动的专门渠道取得,由此可知唐代前期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故选A项;“税制创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本原因”不符合逻辑,唐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灭亡南宋后,继承了南宋的海外贸易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元朝在1293年制定了市舶法则二十三条,在1314年进一步修订为二十二条,这些法则的制定明确了中外商舶从事海外贸易的具体细则,对促进海外贸易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选B项;元朝全盘接受了南宋海外贸易的政策并进行了相应的“迭代”,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中外交流,排除A项;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转移到南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南北政治文化认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对官民的衣冠服饰都作了严格要求和规定”可知,明初,朱元璋诏令“复衣冠如唐制”,并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和胡姓”,重新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朱元璋此举意在重构封建礼制,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朱元璋变革社会习俗,但这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朱元璋恢复的是唐朝的服饰制度,并非“恢复儒家传统”,排除C项;衣冠服饰体现的是等级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与服饰制度变革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7.B [材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上海地区开办了数量较多的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馆),说明这一时期上海地区对通晓外语的人才需求增多,这一现象与中外交往的扩展有关,故选B项;材料只列举了上海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增多,不能体现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排除A项;新式学校的建立反映的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而非崇洋媚外之风盛行,排除C项;材料时间处于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鼓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东方文化优越的论调”可知,梁启超在实地考察战后欧洲的基础上,深刻反思了东西方文化,更加看清了西方文明的侵略本质,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对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