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古诗词诵读 20min (一)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秋”字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 “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出诗人的影子映入水中,随船行进的画面。 C.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心情。 D. 本诗借明月寄托相思之意,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2.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连用五个地名的妙处。(3分) _____ 3. “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_____。(2分) (二)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 诗的前两句中,诗人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 B. “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C. 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接抒情,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D. 全诗既有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有“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最后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_____ (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 本诗首句中的“强”字用得很好,请你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其妙处,补全批注内容。(3分) 批注:此处“强”字_____ _____ 2. “故园菊”这一意象承载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概括。(3分) _____ (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诗人运用月夜、_____、沙漠、高城、芦管等多种边塞独特意象,营造出_____的氛围。(4分) 2. 朗读最后一句时,“尽”字应重读还是轻读?为什么?(3分) _____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1. B 2.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分) 3. 诗人的故乡(2分) (二) 1. C 2. [示例]正是江南暮春时节,绚丽的景色如画般展开,春风拂面,阳光和煦,草长莺飞。此情此景,与旧识偶然重逢,却因饱经沧桑只得相顾无言。一个繁华的时代落幕了,落魄的二人正如没落的大唐盛世,却也无可奈何。(3分) (三) 1. [示例]意为“勉强”,诗人此时“登高去”是不愿为之而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出诗人的惆怅、凄凉(无可奈何)以及浓郁的思乡情绪。(3分) 2. “故园菊”这一意象不仅承载着诗人的依依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其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3分) (四) 1. 烽火台 荒凉、凄冷(每空2分) 2. 重读。“尽”的意思是全、都,诗人通过“征人尽望乡”一句将思乡的情感由个人扩大到群体,重读更能强调思乡之情,使思乡之情更具感染力。(3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