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6211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9 第二章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讲义--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1-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79776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必修,教版,地理,高中,讲义,地貌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1.认识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类型与景观特征。 2.描述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景观特征、形成过程。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2.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 (2)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喀斯特地貌 形成或特点 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峰林 ①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②山坡陡峭;③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 ①又称喀斯特漏斗,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②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③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易被堵塞而积水成池 溶洞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而形成,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  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加到原来的2~4倍。据此判断,我国什么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典型?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南方地区或西南地区。因为南方和西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化学反应速率快,石灰岩被水溶蚀得快,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也就典型。 [特别提醒]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二、海岸地貌 1.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形成: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主要类型 (1)海蚀地貌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的。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三、冰川地貌 1.冰川 (1)概念: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3)分布: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3.冰川地貌 (1)概念: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2)常见的冰川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3)现代冰川地貌 ①分布: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特别是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等地区。 ②典型地貌:冰蚀湖、峡湾等。 ③作用: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 (  ) (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3)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4)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  ) 提示:(1)×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 (2)×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3)√ 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4)√ 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蚀湖。 喀斯特地貌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到阳朔时说:“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清代诗人刘名誉诗云:“桂林山水世争夸,阳朔奇峰又一家。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