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课题 1.5植物的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理解 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所需养料 的核心功能,认识叶的 “镶嵌排列” 与采光的适应性。 2.建立 “结构→功能→环境适应” 的科学观念(如叶的排列方式为采光服务,支撑生长)。 科学思维: 1.通过 对比实验(摘叶 vs 不摘叶) ,归纳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2.从 “叶排列模拟实验” 现象,推理镶嵌排列的科学意义,发展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 1.规范设计并实施 “摘叶对比实验” 和 “叶排列模拟实验” ,学会记录实验现象(表格、示意图)。 2.提升 控制变量、分析数据 的能力(如实验中保持光照、水分一致)。 态度责任: 1.激发探究植物的兴趣,养成 “细致观察、尊重实证” 的科学态度。 2.体会植物结构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增强爱护植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明确 叶 “制造养料” 的功能(通过摘叶实验验证)。 2.理解 叶的镶嵌排列与采光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探究)。 难点: 1.从 “摘叶后植物生长受阻” 的现象,推理 “叶制造养料” 的逻辑(间接证据推导)。 2.深度理解 “镶嵌排列如何高效利用阳光” 的科学机制(空间布局与光照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情境对比:展示两组图片: 图 1:同一植株,叶片完整 → 枝繁叶茂; 图 2:同一植株,叶片稀疏 → 生长瘦弱。 2.驱动提问:“为什么叶片多少会影响植物生长?叶对植物到底有什么用?” 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课 程 学 习 二、探究 (一)实验一:摘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比实验,15 分钟) 1. 实验材料 两株 生长状况相近的植物(推荐:天竺葵、绿萝,叶片多、耐操作)。 标签纸、记录单(表格:时间→实验组 / 对照组的高度、叶片颜色、生长状态)。 2. 实验步骤(师生共研,规范操作) ① 标记分组: 给两株植物贴标签:实验组(摘叶)(摘除下部 3 - 4 片叶,保留顶芽)、对照组(不摘叶)(不处理)。 ② 控制环境: 将两株植物放在 相同条件 下(光照、温度、浇水频率一致,避免干扰)。 ③ 持续观察: 设定 3 天、7 天、10 天 三个观察节点,记录以下内容: 时间实验组(摘叶)生长情况对照组(不摘叶)生长情况第 3 天叶片稍淡,新叶萌发少叶片翠绿,新叶正常萌发第 7 天部分叶片发黄,高度增长慢叶片茂密,高度明显增加第 10 天生长停滞,甚至枯萎生长旺盛,新枝萌发 3. 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实验组摘叶后,生长变慢、叶片变黄;对照组生长正常。 (2)结论: 叶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推测:叶能制造植物生长需要的 “养料”)。 4. 注意事项 ① 保护生长点:摘叶时 只摘除下部叶片,保留顶芽(避免植物死亡,实验失效)。 ② 严格控变量:光照、浇水、温度必须完全一致(可将两株植物并排放在窗台,同步浇水)。 ③ 提前预实验:若课堂时间有限,可 提前 1 周完成实验,课堂直接分析 “预设结果”+ 学生课后延续观察。 (二)实验二:叶的排列与采光的关系(模拟实验,15 分钟) 1. 实验材料 硬纸板(剪 5 片 相同大小的圆形纸片,模拟叶片)。 泡沫板 + 铁丝(模拟 “茎”:铁丝插入泡沫板,作为叶片的支撑柱)。 手电筒(模拟 “阳光”,保持 照射距离、角度统一:上方垂直 30cm,侧面 45° 角 20cm)。 2. 实验步骤(分组操作,对比探究) ① 设计两种排列方式: 方式 1:重叠排列(叶片完全重叠,依次贴在铁丝上)。 方式 2:镶嵌排列(叶片错开,边缘不重叠,模拟自然叶的 “层层交错”)。 ② 模拟光照测试: 上方照射:手电筒垂直照射泡沫板上方,观察两种排列的 “叶片阴影”。 侧面照射:手电筒从 45° 角照射,观察两种排列的 “叶片亮度”。 ③ 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